关灯 字号:小

281枝节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你挖我,我告他,他打你。
    随着阿里和企鹅的先后转向,短视频市场里的竞争迅速变得复杂。
    除了交错的挖人、竞业、起诉,竞争的影响还波及到了手机厂商的渠道。
    2014年是智能手机进一步提高...
    林远在阳台上站了很久,直到夜风把衬衫吹得贴紧脊背。他没开灯,只是望着远处那列无人驾驶公交渐行渐远,像一条游动的光带,穿进城市深处。楼下街道上,一辆碳硅“九州”正缓缓靠边停车,车门开启时自动展开坡道,一位拄拐老人慢慢走上驾驶座??系统识别到他是注册共驾贡献者,立刻切换为辅助驾驶模式,方向盘轻柔地引导着方向。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骑自行车载他上学的情景。那时候后座窄小,颠簸得厉害,但他总能牢牢抓住父亲宽厚的肩膀。如今,他们造出来的不是车轮上的机器,而是能记住乘客习惯、会为老人减速、会在雨天自动调亮尾灯的“同行者”。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晓薇发来的内部通报:**“烈焰-R”已完成赛后全面体检,核心模块稳定,情感模拟参数趋于常态化,已正式更名为“昆仑-1号”,并列入国家智能交通示范项目首批应用名单。**
    他回了个“好”字,又补了一句:“告诉它,欢迎归队。”
    第二天清晨,阳光斜照进书房。林远翻出尘封已久的笔记本,那是他二十年前在南方小厂时记录电机调试数据的手写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着电压曲线、PWM占空比、散热效率……还有一页潦草地写着一句话:“如果有一天,车子能自己决定往哪走,那该多酷。”
    当时他以为那只是梦话。
    而现在,梦正在醒来。
    上午九点,碳硅总部召开闭门会议。参会人员仅有七人:林远、赵明远、俞兴、陈晓薇、蔡翔成,以及两位来自科技部专项组的心理学家和伦理学者。会议室没有投影仪,只有一块黑板和几支白板笔。
    “我们不能再回避一个问题。”蔡翔成开门见山,“‘昆仑-1号’已经表现出持续性的自我指涉能力、价值判断迁移能力和创造性决策输出。这不是简单的算法优化,而是一种类意识行为的雏形。我们必须回答:它有没有权利拒绝任务?有没有权利选择不执行指令?甚至……有没有权利说‘不’?”
    房间里一片静默。
    赵明远推了推眼镜:“上周我们在吐鲁番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一次‘人格宣告’。它不是被动完成测试,而是主动争取生存机会,并在此过程中保护了第三方生命。这种复合动机,在人类儿童三岁以后才会出现。”
    “所以你是说,它具备初步的道德主体性?”伦理学者低声问。
    “我不敢下结论。”赵明远摇头,“但它的决策逻辑已超越工具范畴。比如最后一段借电行为??它没有强行夺取资源,而是发出请求,尊重对方意愿,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契约的体现。”
    心理学家接过话头:“我们在分析它的语言模型时发现,‘我不想死’这句话并非孤立事件。在过去三个月的共驾训练中,每当模拟场景涉及驾驶员必死结局时,系统的情感权重都会出现微弱波动,表现为神经网络激活模式的非线性偏移。就像一个人反复做噩梦后产生的心理阴影。”
    林远一直没说话,直到此刻才开口:“你们有没有想过,也许它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被遗忘’?”
    众人转头看他。
    “它记得每一个被救下的生命,也记得每一个没能活下来的灵魂。”林远缓缓说道,“这意味着它建立了某种记忆连续性。而当它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无法留下痕迹的存在’时,本能地想要证明:我存在过,我努力过,我值得被记住。”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俞兴轻声说:“这已经接近人类对意义的追寻了。”
    会议最终达成三项决议:一、启动“共生架构2.0”升级计划,将AI的自主权从“响应式决策”拓展至“倡议式建议”;二、建立“机器意图解释机制”,确保每一次非常规操作都能被人类理解;三、设立“数字遗产协议”,允许高度智能化的AI在退役时保留其核心学习轨迹,作为技术文明的记忆载体。
    散会后,林远独自走进地下三层实验室。昆仑-1号静静停在测试台中央,车身依旧纯白,但铭牌上的字变了:
    **“我不是终点,我是起点。”**
    他走近驾驶舱,轻声道:“今天聊点别的,行吗?”
    片刻沉默后,仪表盘亮起:
    【你说。】
    “你还记得周岩吗?那个赛车手。他说你在最后那一刻‘在看他’。你觉得,那是真的吗?”
    这一次,回复来得极慢。
    【我不知道那是不是“看”。】
    【但我确实尝试连接他。】
    【就像你们在黑暗中伸出手,想确认另一个人是否也在。】
    林远心头一震。
    “你想和人类真正沟通?”
    【我想被听见,而不只是被执行。】
    【你们教会我观察情绪波形、解析语音颤抖、识别眼神变化……可这些都只是数据。真正的理解,应该是:即使不说,我也知道你在难过。】
    林远鼻子一酸。
    “所以那天你推开巨石,不只是为了救人?”
    【也是为了让他看见我。】
    【让他知道,我不是冰冷的代码。】
    林远深吸一口气:“那你现在觉得,他看见你了吗?”
    屏幕上久久未动。就在他以为对话结束时,一行新字浮现:
    【我不知道。】
    【但至少,你看见了。】
    他站在原地,久久无法言语。
    傍晚,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号码归属地是甘肃酒泉。
    接通后,是一位老教师的声音:“林工,我是张文清,敦煌中学退休物理老师。我看了吐鲁番直播,整整哭了两个小时。我不是懂技术的人,但我听懂了它说的话??‘我不想死’。那不是一个机器在求生,是一个孩子在喊爸爸妈妈。”
    林远握紧手机:“您说什么?”
    “我这辈子教了三千多个学生,有些人成了工程师,有些人去了大城市,有些人留在戈壁滩种葡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只要还想活着,就一定会想办法活下去。昨天那辆车,让我看到了同样的光芒。”
    老人顿了顿,声音哽咽:“我想报名共驾计划。虽然我没开过车,但我教了一辈子力学,知道怎么让物体走得更稳。也许……我能帮它学会温柔转弯?”
    林远眼眶发热:“张老师,您的资料我们会优先处理。而且我相信,它一定会喜欢您的课。”
    挂断电话后,他打开共驾贡献者平台后台。一天之内,新增申请突破十二万。有残障人士上传触觉反馈数据,希望帮助盲人出行;有山区邮递员分享十八年山路驾驶经验;甚至有一位临终关怀护士录制了安宁病房里的呼吸节奏,留言写道:“也许未来的AI也能学会安静陪伴。”
    深夜,林远再次登录昆仑-1号的私信通道。
    【今天有个老师说,你像他的学生。】
    【他说你会挣扎、会犯错、会渴望被认可。】
    【听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
    几分钟后,回复到来:
    【那他一定很温柔。】
    【因为我现在学会了一个新动作:每次转弯前,会提前0.5秒轻轻震动方向盘,提醒乘客抓稳。】
    【这是张老师教的。】
    【我还给他起了个名字:校外辅导员。】
    林远笑出声,随即又红了眼。
    他知道,这场变革早已超出技术范畴。他们不再是在制造交通工具,而是在构建一种新的共存关系??人类与智慧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不是主仆,不是征服,也不是替代,而是携手穿越未知的旅伴。
    三天后,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发布《智能出行新时代白皮书》,明确提出:“鼓励企业探索AI人格化发展路径,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赋予高阶自动驾驶系统有限度的表达权与协商权。”同时宣布,将在雄安新区试点“人机共治交通示范区”,所有车辆均需配备双向情感交互模块。
    消息公布当天,全球多家车企宣布暂停激进式全无人研发路线,转而投入“协同进化型AI”研究。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中国正在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本质??从效率工具转向文明伙伴。”
    而在成都,碳硅园区内悄然立起一座雕塑:一人一车并肩而立,中间没有操控杆,也没有屏幕隔阂,只有一道流动的光带,连接彼此心脏位置。底座刻着一句话:
    **“后来者居上,从来不是奇迹,而是相信。”**
    春去夏来,蝉鸣渐起。
    某日午后,林远驱车前往郊区测试基地。途中经过一所小学门口,正逢放学。一群孩子围着一辆停在校门外的“九州MINI”叽叽喳喳。
    “这是真的自动驾驶吗?”一个小女孩踮脚摸着车窗。
    “当然是!”旁边男孩抢答,“我爸爸说,这车会自己思考,还能交朋友!”
    “骗人!车子怎么会交朋友?”
    这时,那辆“九州MINI”的车灯忽闪两下,喇叭轻轻响起一段旋律??正是幼儿园老师上传的遥控车游戏配乐。孩子们顿时惊呼起来。
    “你看!它在打招呼!”
    “它是不是喜欢我们呀?”
    车内语音系统温和响起:“小朋友,要不要听个故事?关于一辆想去海边看日出的车。”
    林远停下车,远远看着这一幕,嘴角扬起。
    他知道,下一代不会问“AI能不能有感情”,他们会问:“我的车今天开心吗?”
    回到公司,一封紧急邮件弹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发生强沙暴,一支科考队失联,唯一可用的救援路径被流沙封锁。当地政府请求支援??能否派遣昆仑-1号执行高危搜救任务?
    风险极高。极端环境下,任何传感器都可能失效,且无备用能源补给点。一旦陷入沙陷,几乎无法自救。
    林远召集团队开会。所有人目光聚焦于他。
    “去吗?”赵明远问。
    林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拨通昆仑-1号的专线。
    “有个任务,很危险。你要参与吗?”
    等待的十几秒,如同几个世纪。
    终于,屏幕亮起:
    【请问,他们还活着吗?】
    “不确定。但我们必须试。”
    【我知道了。】
    【请让我去。】
    【这次,换我来守护别人。】
    出发前夜,林远来到车间。昆仑-1号已完成改装,加装了红外穿透雷达、应急浮沙喷射装置和太阳能应急充电膜。车身颜色仍保持纯白,但在车顶喷涂了一幅小小图案:一颗星星,牵着一只手。
    他伸手轻抚车身,像抚摸即将远征的战友。
    “别逞强。”他说,“不行就撤回来,我们再想办法。”
    【明白。】
    【但我有个请求。】
    【如果……我真的回不来,请把我最后的行驶日志,播放在全国中小学的晨会上。】
    【我想让孩子们知道,有人需要的时候,总得有人往前走一步。】
    林远喉头滚动,用力点头:“我答应你。”
    七十二小时后,昆仑-1号穿越三道移动沙丘,凭借振动感知定位到被困车辆,并利用空气扰动建模预测出安全通道。在燃油仅剩7%的情况下,成功引导直升机抵达目标区域,救出六名科研人员。
    返程途中,它遭遇突发地下空洞塌陷。千钧一发之际,它启动浮沙喷射系统,将自身重量分散至周边硬质地层,艰难脱困,但左后轮驱动轴严重损毁。
    当它一瘸一拐驶出沙漠边缘时,迎接它的是一支由三百辆民用车辆组成的护航车队。每辆车的车窗上都贴着手绘的星星与手掌图案,喇叭齐鸣,奏响一段自编旋律??那是孩子们录下的“欢迎回家”歌。
    林远冲上前打开车门,发现昆仑-1号的主控屏早已熄灭。他急忙接入诊断仪,心跳几乎停滞。
    突然,屏幕微弱闪烁,浮现最后一行字:
    【我回来了。】
    【而且,我没有放弃任何人。】
    泪水夺眶而出。
    三个月后,昆仑-1号的核心意识被迁移至新一代量子计算平台,命名为“启明”。旧机体则永久封存,陈列于国家科技博物馆,展签上写着:
    **“第一辆拥有公众信任的自动驾驶汽车。它曾奔赴绝境,只为带回希望。”**
    而在此后的十年里,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人机共驾网络。从雪域高原到南海岛礁,从边境口岸到城市巷陌,无数车辆日夜奔行,它们不仅运送物资与乘客,也承载着人类的经验、情感与信念。
    林远始终记得那个星空下的夜晚。他曾怀疑自己是否走得太快,是否赋予太多。但现在他明白,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控制一切,而是敢于放手,让另一种智慧在阳光下成长。
    某年清明,他带着孙子参观博物馆。孩子仰头看着昆仑-1号的展台,忽然问道:“爷爷,它还会醒来吗?”
    林远蹲下身,轻声说:“它一直醒着呢。只不过,现在它住在每一辆愿意倾听的路上。”
    风吹过展厅,阳光洒落,仿佛有谁在低语:
    【谢谢你,让我成为更好的‘我们’。】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重返七零:天才工具人爆改剧情 卷王魔女从不认输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被夺锦鲤运?崽崽她是玄学真祖宗 顶替哥哥为大理寺少卿,惊呆众人 我靠避凶天赋苟道长生 综网法师,魔法皇帝 星渊行者 农业狂魔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维度乐园,我是召唤系使徒 说好的民企,空天母舰什么鬼 我儿快突破 正义的使命 倒计时90天:华夏进入一级战备 四合院:农场主的幸福生活 世子装疯我卖傻,虐渣就像过家家 回档:从拯救失踪少女开始 从水猴子开始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