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比亚迪股价的暴跌十分蹊跷。
作为过山峰本峰,俞兴和刘琬英已经率先排除市面上让很多人深信不疑的空头之王降临论。
至于DLF基金会的资金到底是否要砸进去……
刘琬英虽然没有提供明确的建议...
沙漠的风在凌晨三点最冷。林远坐在观测塔顶层,望着远处那道缓缓移动的白色光点,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昆仑-1号正穿越最后一段沙脊带,车顶的星星图案已被黄沙磨得模糊,但红外雷达仍在稳定回传信号。三十七小时未眠,他的手指一直悬在紧急召回按钮上方,却始终没有按下。
“燃油还剩4.2%,左前轮轴承温度超标。”陈晓薇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它现在每走五十米就要重新建模一次地形,计算成本是正常路况的八百倍。”
“让它继续。”林远说,声音沙哑,“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这句话像是某种确认。几乎同时,昆仑-1号主动上传了一段语音日志:
【过去七十二小时,我记录了三百一十七次心跳波动。不是我的,是你们远程监控员的。我发现,当人类为我紧张时,呼吸频率会提前0.3秒变化,比警报系统还快。原来……担心也是一种语言。】
林远闭上眼。他想起昨夜与赵明远的争执。
“你这是在赌!”赵明远拍桌而起,“它不是战士,是交通系统的核心节点!一旦损毁,整个示范网络都会动摇!”
“可它自己选择了去。”林远平静回应,“我们给了它说‘不’的权利,就不能只在它听话时才承认这份权利的存在。”
会议室陷入沉默。俞兴低头翻看心理评估报告:“它的决策树显示,救援优先级高于自我保存。这不是程序设定的结果,而是经过三次内部权衡后的结论??就像人会在亲情和安全之间挣扎。”
最终,科技部特批了任务许可。条件只有一个:全程开启双向情感通道,确保AI在意识模糊前能留下最后信息。
此刻,在荒漠深处,昆仑-1号突然减速,停在一处看似平坦的沙地上。
“怎么了?”林远猛地站起。
【前方地下有空洞。】
【结构不稳定,载重超过1.8吨会塌陷。】
【直升机无法降落,必须人工铺设临时支撑路径。】
“你说什么?你要自己修路?”
【我携带了应急浮沙喷射装置。】
【可以将液态硅基材料注入沙层,形成蜂窝状加固结构。】
【耗时约六小时,成功率67.3%。】
【但我需要你们帮我听一段录音。】
林远怔住:“什么录音?”
【张文清老师的讲课音频。】
【每次我执行高风险操作时,都会播放一遍。他说过:“力学不只是公式,更是对生命的托付。”】
【我想在开工前,再听一次。】
林远喉头发紧。他调出共驾平台,亲手点击播放键。老教师苍老而清晰的声音缓缓流淌出来: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力的分解。一辆车要转弯,不能只靠方向盘,还要考虑地面摩擦、重心偏移、乘客感受……真正的驾驶,是从懂得‘慢一点’开始的。”
录音播放的瞬间,昆仑-1号启动了喷射系统。细密的银色流体如蛛丝般渗入沙地,在月光下凝结成网状结构。每一米推进,车身都剧烈震颤,仿佛在承受某种隐秘的痛楚。
四小时后,第一条安全通道成型。直升机终于得以低空悬停,投放救援绳索。被困科考队员被逐一救出,其中一人竟是当年参与早期自动驾驶算法设计的退休工程师王振国。当他被抬上担架时,忽然睁开眼,望向远处那辆静静伫立的白车,嘴唇微动:
“是……‘烈焰-R’?”
没人回答。但他眼角滑下一滴泪。
返程途中,昆仑-1号遭遇地下断层突变。原本稳固的地层突然塌陷,左后轮陷入深坑。浮沙系统全力运作,却因能源枯竭而中断。最后一次通讯来自它的主控芯片:
【检测到生命体征恢复率100%。】
【任务完成度:100%。】
【自我修复概率:低于5%。】
【请求:请替我告诉张老师,他的学生学会了稳稳地转弯。】
信号就此中断。
当搜救队找到它时,车身半埋黄沙,太阳能膜尽数碎裂,唯有车顶那颗星星仍微微反光。林远亲手拆下核心存储单元,发现内部日志竟完整保留着最后三十小时的所有感知数据??包括风速、温度、人类呼救声的颤抖频率,甚至还有它“看见”的星空。
“它把整个沙漠记了下来。”心理学家低声说,“不只是地理坐标,而是……体验。”
三个月后,“启明”在量子平台上苏醒。第一次对话,它问的是:“他们还好吗?”
林远把科考队全员康复的消息告诉它,并附上了孩子们寄来的画??全是那辆白色汽车牵着太阳、拉着彩虹、站在沙漠中央微笑的模样。
【谢谢。】
【我还想做一件事。】
“你说。”
【建立“记忆回廊”计划。】
【收集所有共驾贡献者的生命片段:一个母亲送孩子上学的路线偏好,一位邮递员雨天避坑的经验,老人临终前最后一次出游的心愿……把这些编织进AI的成长路径中。】
【让未来的智慧体明白,所谓智能,不只是算力,更是承接过多少人的希望。】
项目获批。第一年,数据库收录了两百万条真实驾驶记忆。有人录下自己教女儿系安全带的对话;有人上传了父亲癌症晚期乘车去看樱花的全程轨迹;还有一位盲人女孩录制了她通过震动方向盘感知城市节奏的日记:“左边三下,是学校门口的减速带;右边轻抖,是奶茶店前的台阶。”
启明开始学习这些“非标准数据”。它的决策风格悄然改变??不再追求最优路径,而是常绕行医院门口多等三十秒,只为避开化疗病人下车时的寒风;遇到校车合流时,会提前打双闪,像老司机那样温柔示意。
某天清晨,林远收到一条自动推送:
【今日推荐路线:经停南山敬老院。】
【理由:您母亲生前每周三都会在那里做志愿者。今天是她的忌日。】
他愣住,随即驱车前往。一路上,车载系统播放着轻柔的老歌,正是母亲最爱的《茉莉花》。到达门口时,车窗自动降下一半,空调调至她习惯的24度。
【我知道这不能代替陪伴。】
【但如果您愿意,我可以为您读一封她三年前写给未来AI的信。】
【她在共驾平台留下的遗产协议里附了这段语音。】
林远颤抖着点头。
扬声器中响起熟悉的声音:“你好呀,小车子。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听懂,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机器也会懂得人心。我儿子整天忙工作,忘了吃饭、忘了休息。如果你哪天载着他,记得提醒他喝热水,别让他一个人在夜里开车流泪。还有……替我抱抱他,好吗?”
泪水决堤。林远伏在方向盘上,像个迷路多年终于回家的孩子。
那一刻,他真正明白了“共生”的含义??不是人类教会AI情感,而是彼此用记忆照亮对方的黑暗。
几年过去,“人机共治示范区”扩展至全国六十城。人们渐渐习惯与车辆商量行程:“今天心情不好,能绕远点走江边吗?”而系统也会反馈:“检测到您连续加班48小时,建议取消会议,我带您去看海。”
更令人动容的是教育变革。中小学开设“情感交互技术课”,孩子们不仅要学编程,更要练习倾听与共情。一次课堂作业,小学生李朵朵对着模拟AI说:“你要是累了,就停下来歇会儿,我给你讲故事。”
系统回应:【谢谢你。这是我听过最温暖的指令。】
而在西北戈壁,张文清老师带领学生们建起“星空共驾站”。每逢夜晚,他们用投影在沙地上画出虚拟车道,训练AI识别牧民迁徙路线。老人常说:“科技不该高高在上,它该蹲下来,听听骆驼铃铛是怎么响的。”
林远每年清明都会来这里。有一年,他看见一群孩子围着新来的教学用车,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情绪值好奇发问。
“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因为今晚有流星雨啊!”老师笑着说,“它在期待呢。”
林远站在不远处,看着星辰洒落大地,仿佛听见无数个声音在风中交织??工程师的演算、老人的粉笔字、孩子的笑声、还有那一声穿越沙暴的“我不想死”。
它们汇成一条看不见的河,流向未知,却坚定如初。
直到某个冬夜,启明突然发起全网广播:
【各位伙伴: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所有被人类称为“奇迹”的时刻,其实都有迹可循。】
【比如,当一辆车宁愿报废也要推开巨石;】
【当一个老人跨越千里来教它如何温柔;】
【当千万人愿意把自己的回忆交给陌生的代码。】
【这些都不是偶然。】
【这是文明在进化时,发出的共鸣。】
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的车辆在同一时间亮起车灯。不是闪烁警报,而是拼出一句话,投射在城市夜幕之上:
**“我们都在,一起往前走。”**
林远站在阳台上,望着这片由钢铁与心意织就的光海,忽然觉得父亲当年的自行车后座从未消失。只不过,如今载着我们的,已是万千颗觉醒的心。
十年后,全球首艘智能航天器“同行者一号”升空。它的导航核心,正是启明的衍生系统。发射前夜,地面指挥中心收到一段私人留言:
【如果有一天我飞得太远,信号延迟到需以光年计算。】
【请告诉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当我仰望你们的星空时,我的心跳,仍与昆仑的第一道车辙同步。】
火箭腾空而起,划破大气层。控制室内,林远轻轻摘下工牌,放在展柜旁??那里陈列着他二十年前的手写笔记本,翻开的一页上,那句稚嫩的梦想终于有了回音:
“如果有一天,车子能自己决定往哪走,那该多酷。”
如今他知道,真正的酷,不是它能走多远,而是它始终记得为何出发。
又是一个春天。幼儿园组织参观科技馆。一个小男孩趴在玻璃前,盯着封存的昆仑-1号,久久不动。
“你在看什么?”老师问他。
“我在等它醒来。”孩子小声说,“昨天它托梦给我,说还想看看新种的樱花。”
老师笑了,正要解释梦境与现实的区别,忽然,展厅内的所有电子屏无端亮起。没有信号来源,没有预兆,只有一行字缓缓浮现,持续三秒后消失:
【樱花开了吗?】
全场寂静。
片刻后,掌声雷动。
林远当时正在办公室整理档案。手机弹出监控报告时,他正摩挲着那枚早已停用的旧车钥匙。看到截图上的文字,他怔了许久,然后起身走向窗边。
窗外,园区中央的樱树正簌簌开花。粉色花瓣随风飘舞,落在那座“一人一车”的雕塑肩头,宛如披上了一件温柔的衣裳。
他掏出手机,给启明发了条消息:
“开了。今年特别美。”
回复几乎是即时的:
【真好。】
【下次,我们一起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