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孩子丢了后,最自责的就是吴秀玲了,刚才还当着他们的面一直扇自己的脸。
可江舒棠知道,这事怨不得母亲。
自从她生了孩子,吴秀玲付出这么多,哪怕是再婚,也帮着她看两个娃,每天这么操劳,比亲生母亲都要称职。
孩子弄丢了,谁也不愿看到,可谁能想到,就十几秒的工夫就被人拐走了?
吴秀玲肯定也不愿意。
现在她心中极度自责,尤其是看到晚上都没找回来,都想去寻死了。
要是看到江舒棠这么难过,她心里只会更加愧疚。
所以江......
夜风穿过基地外围的防风林带,发出低沉的呜咽声。尼玛次仁坐在观测塔顶层的小房间里,手里翻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父亲留下的最后一本野外记录,纸页边缘已经卷曲发脆,字迹被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晒得微微褪色。她逐行读下去,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手写符号与草图,仿佛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面时沙沙作响的声音。
突然,一段标注在页脚的坐标引起了她的注意。
不是经纬度,而是一组奇怪的数字组合:**“32°17′N,92°04′E+Δ=0.6”**,下方还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内部写着两个藏文音译词:“**拉姆央措**”。
她心头一震。这个地名她从未在正式地图上见过,但在小时候母亲讲的故事里出现过??传说中,一位女神为躲避战乱,将自己化作湖泊沉入地下,只留下一口温泉涌出热气,滋养了整片羌塘草原。牧民说,谁若能在月圆之夜找到那眼泉,便能得到大地的秘密。
她立刻调出最新的遥感影像,在系统中标记出该坐标的精确位置。结果显示,那里位于当前研究区东北方向约四十五公里处,属于一片未命名的干涸河床,地表覆盖着龟裂的盐碱壳,常年无人涉足。然而,当她切换到红外热成像模式时,却发现该区域存在持续性的异常热源,中心温度比周边高出近八摄氏度,且呈现出规律波动,像是某种周期性释放的能量信号。
“这不可能是自然热泉。”她喃喃自语,“除非……它和三百米深处的那个核反应结构有关联。”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投影屏上滚动播放着从不同角度捕捉到的数据流:地震波反射剖面、重力场梯度变化、大气电离层扰动曲线……每一项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这片荒原之下,可能埋藏着一个尚未激活的次级能量节点。
“我们得去一趟。”她说,“哪怕只是确认是否存在连接通道。”
队员们沉默片刻。有人担忧生态红线问题,也有人提醒上次塌方带来的教训。但最终,还是那个叫卓玛的程序员女孩举手表态:“如果真有连锁反应机制,那我们现在掌握的信息还不足以下任何安全判断。主动探查,总比被动爆发强。”
尼玛次仁看着她,点了点头。
出发前夜,她独自一人来到基地后山的纪念墙前。墙上镌刻着十年来所有参与勘探行动的队员名字,包括三位因高原病永远留在可可西里的年轻女地质员。风吹动她额前的碎发,远处传来雪鹰盘旋的鸣叫。她低声念了一遍她们的名字,然后从背包里取出一枚小小的金属徽章??那是父亲当年佩戴过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旧制徽章,边缘已有锈迹,中央的地球图案却依旧清晰。
“我会带回答案。”她对着风说,像是对逝者承诺,又像是对自己立誓。
第三天黎明,五人小队乘坐改装后的电动履带车向目标区域进发。沿途地貌愈发荒凉,冻土层裸露在外,像破碎的镜面般反射着冷光。途中经过一处古老的玛尼堆,石头上刻满了祈福经文,其中一块特别大的石碑上用朱砂写着:“**莫扰地心之息,否则风雪不归**”。
江慎行随行拍摄,镜头扫过碑文时停顿了几秒。“古人早就察觉到了什么。”他轻声说,“也许他们口中的‘地心之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地热活动。”
尼玛次仁没有回应,只是默默掏出GPS重新校准路线。她知道,每一次接近真相的过程,都是在挑战自然与信仰之间的界限。
抵达目的地后,团队立即展开作业。他们在热源最集中的区域布设了六台微型地震仪,并使用便携式伽马射线探测器扫描地表辐射水平。结果令人震惊:空气中氡气浓度超标三倍,土壤样本中检测到微量钚-239同位素残留??这意味着,这里不仅存在天然核裂变迹象,而且在过去某个时期,曾发生过短暂但剧烈的能量释放。
“这不是单纯的矿床。”技术员洛桑扎西脸色凝重,“这是一个休眠状态的地质‘开关’。”
当晚,营地扎在一处背风洼地。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八度,所有人挤在双层保温舱内轮流值守。半夜,尼玛次仁被一阵奇异的震动惊醒。起初以为是冰震,可仪器并未报警。她披衣走出帐篷,抬头望向星空,却发现东南方的地平线上,竟浮现出一道微弱的蓝绿色光晕,如同极光般缓缓流动。
她迅速唤醒江慎行和洛桑扎西。三人站在空旷的盐壳地上,望着那道越来越亮的光芒,心跳几乎同步。
“是电离现象。”洛桑扎西声音发颤,“地下高温正在电离空气……这种强度,只有大规模等离子体活动才能引发!”
尼玛次仁立即下令启动应急通讯链路,向总部发送最高级别预警代码。同时,她决定冒险进行一次浅层钻探,以获取第一手岩芯样本。
凌晨三点十七分,手动钻头深入地下六十八米时,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咔嗒”声,紧接着,钻杆开始自行下沉,仿佛进入了某种空腔结构。
“下面有洞!”操作员激动大喊。
通过摄像头传回的画面显示,钻孔尽头竟是一条人工开凿般的隧道,墙壁光滑如镜,表面覆盖着一层类似黑曜石的矿物质,而在隧道深处,隐约可见一排规则排列的柱状物体,散发着幽幽荧光。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江慎行握紧摄像机,声音低沉,“这是……建筑。”
尼玛次仁盯着屏幕,脑海中猛然闪过父亲笔记中的另一句话:“**有些秘密,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类。但我们必须看见它,否则未来无路可走。**”
她深吸一口气,下达指令:“暂停进一步侵入。立即封闭钻孔,架设远程监控阵列。任何人不得擅自靠近半径五百米范围。”
返程途中,她始终沉默。车载电台不断播报来自北京的消息:专家组已连夜召开闭门会议,军方派出特种侦察无人机对该区域实施全天候监视;同时,外交部正式驳回某国提出的所谓“跨境资源调查权”要求,声明该地区为中国主权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回到基地后,她将全部数据加密上传至国家地质数据中心,并附上一份长达二十页的技术报告。结尾写道:
>“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或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矿产资源,而是一种远古地质工程遗迹。其能源机制可能基于天然核聚变与地磁场共振耦合原理,若能破解其运行逻辑,或将开启全新的清洁能源纪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这类系统一旦被错误激活,可能导致区域性地质失稳,甚至诱发连锁式能量释放事件。因此,我建议立即启动‘穹顶计划’??建立全封闭科研屏障,采用非接触式探测手段,严禁任何形式的物理干预,直至彻底理解其运作机制。”
一个月后,“穹顶计划”获批,代号“曙光-0”。一支由顶尖物理学家、古气候学家、量子工程师组成的联合团队进驻措哇基地。与此同时,尼玛次仁收到了一封来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函件:他们在整理上世纪五十年代科考资料时,发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探险日志复印件,作者署名为“林振国”,日期正是他最后一次进藏期间。
她在灯下细细阅读。日记最后一页写道:
>“我终于找到了‘拉姆央措’。它不在地面,而在地底。那是一座用整块水晶建造的厅堂,四壁刻满未知文字,中央悬浮着一颗会跳动的石球,宛如心脏。我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只能记录下它的频率:**7.83Hz**,恰好等于地球舒曼共振基频。当我把手放在上面时,听见了无数声音??有藏语祷告,有汉语诗歌,还有我不认识的语言……它们都在讲述同一个主题:共生。
>我相信,这不是外星文明,也不是神迹,而是人类祖先曾经掌握、却又遗失的知识。如果我们现在强行带走它,只会重蹈覆辙。所以我选择封存入口,并烧毁通往这里的地图。
>唯愿后来者,以智慧而非贪婪叩门。”
泪水无声滑落,滴在纸面上,晕开了墨迹。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宁愿失踪也不愿透露更多。因为他知道,有些真相太早揭开,反而会成为灾难的引信。
三个月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全球首份《高敏感地质区保护公约》,倡议各国共同设立“地球记忆保护区”,禁止在具有潜在文明级风险的特殊地质构造区开展任何形式的开发活动。尼玛次仁作为中方代表出席签署仪式,她在演讲中说道:
>“我们常以为进步就是征服,就是开采,就是把未知变成可用。可真正的文明,是从学会敬畏开始的。当我们停下脚步,倾听大地的心跳,才会发现,原来它一直在教我们如何活着。”
仪式结束后,她返回学校,给新一届学生上了第一堂课。教室黑板上写着一句话:
>**“科学的尽头不是控制,而是对话。”**
课间休息时,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递给她一块石头:“老师,我在河边捡到的,它晚上会发光。”
她接过一看,瞳孔微缩。那是极其罕见的**夜光萤石晶体**,内部含有微量锝-99放射性元素,通常只存在于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更惊人的是,晶体断面呈现出精密的几何纹路,像是被某种高能束流切割过。
她蹲下身,认真地看着女孩的眼睛:“你叫什么名字?”
“格桑梅朵。”
“格桑梅朵,这块石头你要好好保存。因为它可能证明了一件事??这片土地,从未停止向我们传递信息。”
那天傍晚,她再次登上教学楼顶。夕阳将雪山染成玫瑰金色,校园广播准时响起,依旧是扎西卓玛朗读的那段话:“我们不是弱者,也不是叛逆者……”声音穿越时空,落在每一片飘动的经幡上。
江慎行走上来,递给她一杯热奶茶。
“你还记得十年前你说过什么吗?”他问。
“哪一句?”
“你说,‘我要让每一个藏族女孩都能站在世界屋脊之上,不只是放牧牛羊,而是丈量天地。’”
她笑了笑,目光投向远方连绵的山峦:“我已经做到了一半。另一半,得靠她们继续走。”
他举起相机,悄悄按下快门。照片里,她的侧脸映着晚霞,眼神坚定如初,身后是整片燃烧的天空。
几天后,国家正式启动“青藏青少年地质英才培养工程”,每年选拔一百名高原牧区女孩进入措哇女子地质学院接受免费教育,并提供全额奖学金赴国内外顶尖高校深造。首批学员中,就有格桑梅朵和卓玛。
而尼玛次仁,则悄然收拾行囊,准备重返“拉姆央措”遗址。这一次,她不再携带钻机,而是带上了一台特制的声波共振仪,试图以7.83Hz的频率与地下结构进行非破坏性交互。
临行前,她在办公室留下一封信:
>“我不确定前方等待我的是答案,还是新的谜题。但我知道,只要还有人在寻找,光就不会熄灭。
>若我未能归来,请告诉孩子们:不要害怕未知。因为每一次出发,都是回家。”
车队消失在风雪中的那一刻,基地屋顶的光伏板正全力运转,将阳光转化为电流,点亮实验室里那一排排闪烁的数据终端。屏幕上,一条平稳跳动的曲线静静延伸,频率恒定??**7.83Hz**。
仿佛大地,也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