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占我便宜?为什么要占我便宜?我听说过男的占女的便宜,没听过女的占男的便宜。男人硬邦邦的,有什么便宜可占?”
方广白还是太单纯了,长这么大,在昨晚之前,女孩子手都没摸过,哪里懂这么深奥的问题。
何敬亭打了个比喻,“你看见漂亮的姑娘是不是会有想法?那有姑娘看见你,说不定也有想法,毕竟你这张脸还有这身材,也不赖嘛。虽然这种姑娘少,但不是没有。这事儿也不算什么大事儿,反正也没做到最后一步,人家也没闹......
尼玛次仁站在教学楼顶,望着远处起伏的山脊线。风从纳木错湖面吹来,带着咸湿的气息和冰川融水的清冽。她手中握着一份刚收到的卫星遥感图,上面用红圈标注出一片新的地质异常区??位于可可西里腹地,坐标与父亲笔记中最后一次通讯点仅偏差七公里。
她没有立刻召集团队开会。这些年,她早已学会在重大决策前独自静思。十年前那场地震后的救援经历让她明白,冲动会致命,而沉默往往藏着答案。
天色渐暗,校园广播准时响起,依旧是那段熟悉的录音:“我们不是弱者,也不是叛逆者……”声音清亮坚定,像一把刀划破高原厚重的云层。这是第一届学生扎西卓玛朗读的,如今她已是青藏所副研究员,正在南极科考站执行任务。
尼玛次仁走下楼梯时,遇见了江慎行。
他比十年前更显沧桑,鬓角全白,但眼神依旧沉稳如初。他手里提着一台老式投影仪,外壳磨损得厉害,却是当年他们第一次联合勘测时用过的设备。
“我带来了些东西。”他说,“你父亲当年寄回北京的原始数据胶片,最近才从北大档案馆数字化完成。其中有三段未解密的音频记录,标记为‘私人留言’。”
尼玛次仁心跳骤然加快。
他们在地质学院的小会议室坐下。江慎行将胶片插入播放器,机器嗡鸣启动,扬声器里传来断续的电流声,接着是一个男人低沉却清晰的声音:
>“如果有一天你听到这段话,请相信,我不是因为使命才留下,而是因为我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桑吉措,我的妻子,你是我在暴风雪中最先看见的光。尼玛次仁,我未曾谋面的女儿,愿你长大后能读懂我写下的每一个字,它们不只是地质符号,更是我对你们的思念与嘱托……”
尼玛次仁的手紧紧攥住桌角,指节发白。这是她第一次听见父亲的声音??真实、温厚、带着北平口音的普通话,混杂着藏语词汇,像是两条河流交汇而成的语言。
第二段录音更为简短:
>“地图第三区域下方三百米处,有异常热流信号。我怀疑是深部岩浆房活动迹象,也可能存在高浓度放射性矿物富集。但由于设备限制,无法深入探测。若未来有人重启勘探,请务必携带铅防护装备。那里……可能是宝藏,也可能是坟墓。”
第三段只有短短一句:
>“告诉她们,别怕走得远。山不会拒绝真心的孩子。”
会议室陷入长久寂静。窗外,月光照亮了操场上的等高线沙盘模型,那是学生们为模拟羌塘地形亲手堆砌的。一只雪雀落在窗台,歪头看着室内两人,又扑翅飞走。
“你要再去一次吗?”江慎行轻声问。
尼玛次仁点头:“这次必须去。不仅是完成他的遗愿,更是验证一个假设??班戈西部的锂矿并非孤立成因,它极可能属于一条贯穿羌塘盆地的巨型稀有金属成矿带。而这条带的核心枢纽,就在那片空白区。”
江慎行皱眉:“可那边现在被划为生态保护区,审批难度极大。”
“那就申请科研特许通道。”她说,“我们可以承诺零污染作业,使用太阳能钻机,所有样本真空封装带回。而且……”她顿了顿,“我已经联系了自然资源部的老领导,他也认为这个项目具有战略意义。”
三天后,新一批队员集结完毕。不同于十年前那支全由年轻女教师组成的队伍,这一次,成员中有牧民女儿、退伍女兵、甚至一名曾在深圳做程序员的藏族姑娘。平均年龄二十六岁,全部通过高原适应性医学评估。
集训开始前夜,尼玛次仁给每位队员发了一封信。信纸是手工压制的狼毒草纸,边缘粗糙,散发着淡淡的药香。内容只有一句话:
>**“当你觉得撑不住的时候,请记住:你脚下踩着的,曾是一片无人敢命名的土地。”**
训练严格到近乎残酷。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在零下十五度环境中进行负重八公里越野;下午学习新型探地雷达操作;晚上则要背诵《高原地质灾害应急手册》全文。有一次夜间演习,突遇强风雪,能见度不足五米,队伍被迫在冰坡上扎营。半夜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度,发电机故障,取暖系统瘫痪。
尼玛次仁亲自爬上营地最高处检查天线,发现接收模块被冻裂。她摘下手套,用体温融化结冰的接口,手指瞬间粘在金属表面,撕开时带下一层皮。但她硬是坚持修复了信号,确保第二天清晨能与总部联络。
那一晚,所有队员都看到了她包扎渗血的手,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出发那天,天空湛蓝如洗。全校师生再次列队送行,不同的是,这次多了许多稚嫩面孔??那些曾挤在教室后排听她讲课的小女孩们,如今已穿上统一的橙色冲锋衣,肩扛地质锤,眼神明亮如星。
李岩带着学生用无人机编队拼出一行大字:**“前方无名,由你命名!”**
江慎行依旧扛着摄像机,只是这次,他把镜头对准了每一个细节:系鞋带的动作、检查氧气瓶的表情、背包侧面挂着的家人照片……他知道,这些画面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车队驶入无人区第七日,抵达预定勘探起点。这里海拔五千三百米,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的百分之四十。狂风常年呼啸,连岩石都被磨成细砂。队员们搭建起充气式实验舱,架设太阳能阵列,并部署便携式地震监测仪。
第一周进展顺利。地质雷达显示地下三百至五百米存在显著电导率异常,符合富含锂、铷、铯等碱金属矿体的特征。但在第八天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震导致钻探平台轻微偏移,引发局部塌方,两名队员被困于临时掩体中。
尼玛次仁第一时间冲进现场指挥救援。她下令启用备用通风管,并亲自带领三人小组挖掘通道。高原反应让她的视线模糊,呼吸像刀割般疼痛,但她始终没停下。十二小时后,被困队员安全脱险,而她自己因过度劳累引发急性肺水肿,被强制送往医疗舱吸氧。
躺在病床上,她仍坚持听取每日汇报。当听到“地下热流值持续升高,已达正常背景值六倍以上”时,她猛然坐起:“通知所有人,立即停止机械钻探,改用手动取样!这地方不稳定,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深层热爆。”
团队连夜调整方案。采用低温缓进式岩芯提取技术,每前进十厘米就暂停检测温度与气体成分。第十九天,终于在深度三百一十二米处取得关键样本??一块灰黑色岩石,表面布满细密裂纹,内含大量闪亮晶体。
实验室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该矿物含有极高浓度的铀-235同位素,同时伴生锂、铍、铌等多种稀有元素。更惊人的是,其晶体结构呈现出天然核反应堆特征,类似于非洲加蓬奥克洛现象,但规模更大、活性更强。
消息传回北京,国家迅速成立专家组赴现场评估。然而,正当他们准备进一步勘探时,外部压力骤然袭来。
某国际能源集团通过外交渠道施压,声称该区域“可能存在跨国矿产争议”,要求中方暂停一切开发活动。与此同时,国内部分环保组织也发声反对,认为任何开采行为都将破坏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
舆论再度分裂。
支持者指出:“这是我国首次在本土发现具备工业利用潜力的天然核能矿床,战略价值无可估量!”
反对者则警告:“一旦处理不当,后果将是切尔诺贝利级别的灾难!”
尼玛次仁面对镜头,神情冷静:“我们不是来掠夺资源的。我们是来理解它的。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的祖先,也将庇护我们的子孙。所以我提议??设立‘青藏高原清洁能源共生示范区’,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禁止商业开采,所有数据公开共享。”
她的建议最终被采纳。国务院批复建立国家级特别研究区,命名为“林振国?桑吉措纪念园区”,并授权措哇女子地质学院主导后续科研工作。
三年后,一座完全自给自足的科研基地拔地而起。屋顶覆盖光伏板,墙体采用新型保温材料,内部配备先进的远程操控机器人系统,可在无需人员进入的情况下完成深部采样。基地外墙刻着一行汉藏双语铭文:
>**“此地无金,却藏万世之光。”**
尼玛次仁在此期间完成了《高原多金属共生成矿机制研究》专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杰出贡献奖”。但她拒绝出席颁奖典礼。
“真正的荣誉不在领奖台上,”她在视频致辞中说,“而在那些原本注定一生放牧的女孩,如今能独立撰写SCI论文的笔尖上。”
又一个春天来临。
校园里,新一届学生正在进行野外实训。她们分成小组,用自制的简易仪器测量地磁偏角,记录冻土融化速度,绘制三维地形模型。有个瘦小的女孩蹲在溪边,专注地看着水流中的矿物颗粒,忽然抬头喊道:“老师!我发现了一种没见过的晶体!”
尼玛次仁走过去,接过放大镜观察片刻,嘴角微扬:“这不是普通石英。它是锂辉石变种,说明地下还有更多富集区等着我们去发现。”
女孩激动得脸蛋通红:“我能把它命名为‘卓玛之星’吗?”
“当然可以。”她摸了摸女孩的头,“因为在这里,每个女孩都有权利为自己找到的石头命名。”
夕阳西沉,余晖洒在雪山顶端,宛如熔金流淌。远处,一群牦牛缓缓走过草原,铃铛声悠悠回荡。尼玛次仁站在校门口,目送学生们归来,每个人的背包都鼓鼓囊囊,装满了岩石样本、数据记录本和梦想。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江慎行发来的消息:
>“刚整理完你父亲剩下的资料。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愿后来者,不止于寻矿,更要寻人之所能。’我想,他已经知道你会走多远了。”
她抬起头,望向星空初现的天际,轻轻回复:
>“我只是沿着光走罢了。而光,从来都是他们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