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可任由他们怎么骂都没用了,李家人已经走了。
这也是活该,本来儿子儿媳妇带着孙子高高兴兴回去过年,又是给钱,又是给买东西。
他们不知足,非要闹到这一步。
真要让儿子跟他们离了心,以后马生平就是李家的儿子,跟他们有啥关系?
江舒棠听的一阵解气,她最受不了这种家长,也不惯着。
李大红他们的做法让她身心舒畅。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随后才去厂里。
现在各方面都准备的差不多了,只要营业执照下来,各方面检测都做了,接下......
尼玛次仁把那张泛黄的照片轻轻夹进《高原建筑热力学原理》的最后一页。书合上时,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仿佛尘封的记忆终于找到了归处。她站在图书室中央,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那排整齐排列的专业书籍上??从最初的几本旧教材,到如今涵盖地质、气象、材料学、社会学的完整书系,每一册都贴着不同年份的借阅标签,像时间刻下的年轮。
她没有参加庆功宴,也没有去听清华专家组的宣讲会。她在等一个人。
风从窗缝钻入,吹动了桌角的一叠草稿纸。上面是她连夜绘制的羌塘盆地地形剖面图,旁边密密麻麻标注着父亲当年勘探队可能行进的路线。她用红笔圈出三个重点区域:一个在色林错北岸的断裂带边缘,一个是双湖附近的冻土异常区,最后一个,则位于她母亲故乡班戈县以西八十公里的无人区??那里至今地图空白,只有一行手写备注:“1964年冬,林振国最后一次通讯点。”
脚步声由远及近,熟悉的皮靴踏在木地板上,节奏沉稳。江慎行推门而入,肩头还落着未化的雪粒。他手里提着一只老旧的帆布包,那是地质队专用的制式装备,边角磨损严重,却保养得极好。
“你果然在这儿。”他说,声音低哑,“卓玛老师让我来找你。她说……有些东西,该交给你了。”
他放下包,从中取出一只铁盒。盒子锈迹斑斑,锁扣已断,但内衬的绒布依旧完好。打开后,是一叠泛黄的笔记、几张手绘地图,还有一块残缺的怀表??正是尼玛次仁母亲临终前交给她的那一半。
“这是我师兄留下的遗物。”江慎行缓缓坐下,“当年他在拉萨中转时托付给我父亲保管。后来局势动荡,资料一度丢失。直到去年,我才在老家阁楼的瓦罐里找到它。”
尼玛次仁的手指微微颤抖。她翻开第一本笔记,扉页上写着遒劲有力的字迹:
>**林振国,北大地质系,赴藏第十三勘探分队。**
>
>**目标:查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活动规律,填补国家地质图空白。**
>
>**信念:山不会说话,但我们能听懂它的伤痕。**
后面的记录按日期排列,字迹从工整逐渐变得潦草。1964年11月7日写道:“与牧民桑吉措相遇于暴风雪夜,借宿其帐篷三日。此女明理坚韧,通晓星象与草药,竟可凭云层判断气压变化。赠我羊皮地图一幅,标有古盐道与地下温泉位置,极具科研价值。”
再往后翻,语气悄然变化。
>**12月3日晴冷**
>
>“今日带队穿越冰河,险些坠入裂隙。若非桑吉措提前预警,后果不堪设想。她坚持送我们至山口,说‘风要变了’。果然午后狂风暴雪。我开始明白,这片土地上的智慧,并非来自书本,而是千百年生死搏斗的结晶。”
>
>**12月15日阴重感冒**
>
>“思念成疾。昨夜梦见桑吉措站在雪山之巅向我招手,醒来发现枕巾湿透。我不知自己是否还能活着走出高原,但若真有来世,愿做她门前的一棵树,春来开花,冬去守候。”
尼玛次仁的眼泪终于落下,砸在纸页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她从未想过,自己的血脉竟始于这样一场风雪中的相逢??不是包办婚姻的木牌契约,不是族长手中的签筒,而是一个北京青年和一个草原女子,在天地绝境中彼此照亮的三天。
“你父亲没能完成这份报告。”江慎行轻声道,“他们在返程途中遭遇雪崩,整支队伍被掩埋。三个月后才找到部分遗体,而这批资料,因提前寄出才得以幸存。”
尼玛次仁抬起头,目光如炬:“所以我要替他走完这条路。”
江慎行点头:“我已经联系了自然资源部,他们愿意提供卫星遥感数据支持。但实地勘测必须由专业团队执行,而且……危险系数极高。”
“我知道。”她站起身,走到窗前,“可你知道吗?就在上周,初二班有个女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只能修房子、种地、当医生?能不能也去挖矿、找石油、建大桥?’我说能。但她接着问:‘那为什么课本里的科学家,全是男人?’”
她转身盯着江慎行:“我不想让她长大后还要问同样的问题。”
三天后,一封署名“措哇女子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全体师生”的请愿书递交至省教育厅。标题只有八个字:**“女儿亦可探山河”**。
申请内容包括:组建首支全女性高原地质科考队,以“继承先辈遗志,填补祖国地质空白”为目标,启动“林振国计划”??对羌塘北部未知区域开展为期六个月的系统性勘探。
舆论再度沸腾。
有人质疑:“一群小姑娘,连高原反应都没克服过,就想挑战死亡禁区?”
也有支持者发声:“一百年前,女人连学堂都不让进;五十年前,她们还在为识字权抗争。现在,她们要走向地球最深的裂缝,这本身就是文明的进步。”
一个月后,批复下来了。国家地质调查局牵头,联合北大、中科院青藏所,正式立项“青藏高原女性科学力量培育专项”。首批入选队员共七人,平均年龄二十三岁,全部毕业于雪莲未来学院首届工程实验班。
集训在青海格尔木进行。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负重跑,下午练习岩芯取样与GPS定位,晚上学习冻土力学与地震波解析。尼玛次仁作为队长,带头完成每一次极限训练。有一次模拟雪崩逃生,她在零下二十度环境中连续匍匐前进两公里,膝盖磨破渗血,却始终没喊停。
出发前夜,卓玛来到营地。
她没说话,只是将一条绛红色的哈达系在尼玛次仁颈间。那是她珍藏多年的圣物,曾挂在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前整整一年。
“我不是为你祈福。”她说,“我是提醒你??当你迷失在暴风雪中时,请记住,有一种光,比太阳更早升起,那就是人心底不肯熄灭的信念。”
启程那天,全校师生列队送行。李岩带着学生们搭建了一座临时拱门,用太阳能板拼成“出发”二字,通电后熠熠生辉。江慎行扛着摄像机一路跟拍,镜头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最终定格在尼玛次仁背上那只印着校徽的登山包。
车轮碾过积雪,驶向苍茫群山。
接下来的半年,外界几乎失去了她们的消息。仅有几次卫星电话传回简短汇报:
>“已抵达色林错北岸,发现疑似新断裂带迹象。”
>“遭遇强风暴,两名队员轻度冻伤,全员安全。”
>“在海拔五千一百米处采集到古生物化石样本,初步判定为中新世哺乳动物遗骸。”
第七个月初,一则紧急通报震惊全国:科考队所在区域发生里氏5.8级浅源地震,震中正位于其预定勘探路线中心。由于地处无人区,通信中断,救援直升机三次尝试进入均因天气恶劣失败。
全国上下屏息等待。
第十天,一支民间搜救队冒险突入震区,在一处塌陷的冰川谷地中发现了她们的营地残骸。帐篷已被积雪掩埋大半,但外围用石块摆出了巨大的SOS信号。更令人震撼的是,营地中央竖立着一面褪色的红旗,上面用黑色油彩写着一行大字:
**“此处发现铀矿伴生异常,建议列为国家战略储备区!”**
搜救人员顺着指引深入岩洞,终于在距地表三百米的避难所内找到了七名队员。她们蜷缩在睡袋中,体力透支,多人出现高原肺水肿症状,但手中仍紧握着记录本和岩样袋。
尼玛次仁是最后一个被抬出洞口的人。她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出血,可在看到蓝天的瞬间,竟笑了。
“找到了。”她喃喃道,“父亲当年标记的地图空白点……我们填上了。”
消息传回内地,举国沸腾。央视直播画面中,国务院副总理亲自接见全体队员,称她们为“新时代最勇敢的知识女性”。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长篇通讯《七个女人与一座山》,配图是她们站在雪山之巅展开国旗的合影。
而真正改变历史的,是她们带回的数据成果。
经过三年整理分析,“林振国计划”最终形成三大核心发现:
一、确认青藏高原东北缘存在一条全新隐伏断裂带,命名为“次仁-扎西断裂”,对地震预警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二、在班戈西部发现大型锂矿富集区,储量足以支撑我国新能源产业三十年发展需求;
三、提出“高原女性适应性生理模型”,首次系统论证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耐受能力不低于男性,打破长久以来“女性不适合野外作业”的偏见。
尼玛次仁因此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北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但她拒绝留在北京。
“我的根不在实验室。”她在答辩会上说,“而在那些还没有路的地方。我想教会更多女孩,如何用自己的双脚,踩出通往未来的脚印。”
于是她回到措哇,创办“高原女子地质学院”,专收牧区贫困女童。课程不仅包括地质学基础,还有野外生存、心理韧性训练、公共演讲与法律维权。第一届招生仅限三十人,报名者却超过两千。家长们骑马赶牛,带着女儿从千里之外赶来,有人甚至跪在雪地里恳求:“求您收下她吧!她昨晚背了一整本化学元素周期表,嗓子都哑了……”
十年光阴流转。
如今的措哇,已是高原科教重镇。白天,无人机在天空巡航,监测冰川退缩情况;夜晚,天文台穹顶缓缓开启,学生轮流操作望远镜观测星轨。校园广播时常播放一段录音,那是尼玛次仁十五岁时朗读的课文节选:
>“我们不是弱者,也不是叛逆者。我们只是不愿再做沉默的影子。我们要成为光本身。”
某年清明,她独自前往那曲烈士陵园。在一排编号为“1965-037”的墓碑前,她放下一束雪莲,点燃三支藏香。
墓碑上刻着:
**林振国,男,1941?1965,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助理工程师,因公殉职,追认为革命烈士。**
她蹲下身,用手帕轻轻擦拭碑面灰尘,然后从背包里取出一本厚厚的报告??《青藏高原女性科考力量白皮书》,郑重放在碑前。
“爸,”她第一次这样称呼他,“我替你看了这片山河。它比你想象的更辽阔,也更需要我们。”
风吹起她的长发,拂过碑石。远处,一群穿着橙色冲锋衣的女孩正徒步而来,肩上背着地质锤和采样箱。领头的那个举起望远镜,惊喜地大喊:“快看!那边山腰有闪亮的晶体反光!像是石英脉!”
笑声穿透云层,惊起一群雪鸽。
尼玛次仁站起身,望着她们奔跑的身影,嘴角扬起温柔的弧度。她知道,这不是终点。
这只是又一个起点。
很多年后,一位记者问她:“您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是什么?”
她想了想,答:“不是拿了奖,也不是发现了矿。是我看见一个曾经只会挤奶的小姑娘,如今能站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流利的英语讲述她对地球构造的理解。那一刻,我明白了母亲烧掉婚契时的心情??那不是背叛传统,而是选择相信未来。”
夕阳西下,金色余晖洒满高原。教学楼顶的太阳能板反射出粼粼光芒,宛如一片流动的星河。风掠过经幡,猎猎作响,仿佛无数灵魂在低语:
**她们曾跪着生活,如今站着改写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