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1254章 乡愁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一间堆满书籍和文献的办公室里,
    梁教授枯坐在宽大的办公椅里,他脸上的皱纹沟壑纵横,眼中隐含一丝难以化开的复杂情绪,手机在手掌里已经握得温热
    张春泉,那是他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学生啊!
    曾经,在这间办公室里,他们为了一个实验数据争得面红耳赤;在无数个深夜里,他们一起守着仪器,等待那可能改变一切的结果;他手把手地教他设计课题,引导他思考科学的边界,甚至在他生活困窘时,悄悄用自己的津
    贴补贴他。在他心中,春泉不仅仅是学生,更像是他学术生命的延续,是他未竟理想的寄托。他曾经那样笃定,这个天赋卓绝,又肯吃苦的年轻人,必将青出于蓝,成为撑起中国医学领域未来的栋梁。
    张春泉出国的那天,梁教授亲自送他上飞机,临分别时,他握住张春泉的手:好好学习,照顾好自己,学成后一定回来。
    可最终,张春泉选择了大洋彼岸的那个顶尖实验室,一去不返。
    起初还有几封邮件往来,语气恭敬却日渐疏离,后来,便彻底断了音讯。梁教授理解那边有更好的平台,更优越的条件,但理解不代表不心痛。那感觉,如同自己精心培育、视若珍宝的幼苗,被人连根拔起,移植到了异国的
    土地上,而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连一句挽留的话,都显得苍白无力。
    上一次见面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张春泉登门拜访,梁教授起初心里颇为兴奋,可是话里话外,张春泉的意思要梁教授帮忙牵线搭桥接触杨平,希望可以与杨平合作的时候。梁教授心里明白,他这次来不是拜访恩师,而是
    另有所指:他是带着任务来的。
    “送客......”那时的梁教授如同冰水淋心,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
    那一声送客,他不知道心里有多痛,自从以后两人再也没有任何联系。
    ......再试一次,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为了破壁计划......
    他的手指颤抖着,划过温热的屏幕,点亮。那个烂熟于心的国际长途号码,他从未存进通讯录,却早已刻在了心底。他的拇指悬在绿色的拨号键上方,几乎能感受到那虚拟按键的触感。
    只要按下去,只要按下去......也许就能听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
    他该说什么?以老师的身份命令?还是......仅仅以一个思念徒弟的老人身份,轻声问一句:“春泉,你还好吗?累了,就回来吧......”
    他的心剧烈地抽痛起来,混杂着多年未愈的失落、难以言喻的心疼,以及一丝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怕被再次拒绝的畏惧。他仿佛已经听到了电话那头礼貌却疏远的回应,看到了那次对话可能带来的、更深切的失望。
    那根承载了万千思绪和沉重期望的手指,在空中僵持了许久,最终,还是无力地垂落下来。屏幕的光亮,因长时间无人操作而悄然熄灭。
    他终究还是没有拨出这个电话。
    有些伤口结痂了,就不要再轻易撕开。有些期望,破碎了,就让它埋在心底吧。
    他长长地,无声地叹了一口气,将那部息屏的手机,轻轻推到了桌子的最角落,仿佛这样,就能将那份翻江倒海的情绪,也一并封存起来。
    只是那挺直了一辈子的脊梁,在灯影下,竟显得有些佝偻了。
    麻省理工白头生物实验室在全球享有盛誉,张春泉教授是实验室的联席主任之一,他年仅三十八岁,却已是领域内公认的顶尖学者,头顶着无数青年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荣誉光环。
    然而,他的内心却远不如窗外的景色那般宁静。
    年轻的陈潇那番话在他脑海回荡缭绕,久久不能散去。
    桌上摊开的几份中文科学新闻,头版头条都是关于“破壁”计划的报道。那些熟悉的地名,那些激昂的语句,像一根根无形的针,刺入他内心最深处不愿触碰的角落。
    “春泉啊,你的天赋是我见过最好的,送你去美国,是希望你能学到最前沿的东西,将来回来,能够把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搞上去!”当年机场送别时,恩师拍着他肩膀的殷切目光,至今历历在目。
    恩师将他视若己出、倾囊相授。
    可他,食言了。
    白头实验室的世界顶级资源、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以及最初几年取得的惊人成果,像甜蜜的蛛网,将他牢牢粘住。一个又一个的任期,从博士后到助理教授,再到如今的终身教授、实验室主任。回国的计划,从“很快”变
    成“再等等”,最终,变成了一个他自己都不愿再提起的,尘封的诺言。他知道,梁老师从最初的期待,到后来的询问,再到最后的沉默,那颗心,早已被他伤得千疮百孔。
    如今,“破壁”计划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在他看似稳固成功的世界里。他看到昔日的同窗,甚至比他晚好几届的学弟学妹,都纷纷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毅然回国,投身到那场充满未知却意义非凡的战斗中。一种久违的、名
    为“热血”的东西,在他胸腔里隐隐躁动。
    回去吗?
    这个念头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冒出来,却伴随着巨大的恐惧和现实的权衡。他在美国拥有的一切????顶尖的学术地位、充裕的科研经费、世界一流的团队、舒适的家庭生活、孩子接受的教育......这些都是他奋斗十几年得来的,
    放弃它们,需要太大的勇气。而且,他深知自己当年的“失信”早已寒了恩师和国内许多同行的心,回去,又将如何自处?
    内心的激烈斗争,让他夜不能寐。他几次拿起手机,翻到梁老师的电话号码,手指悬在拨号键上,却始终没有按下去的勇气。愧疚、自责,以及一种难以言说的近乡情怯,让他最终颓然放下了手机。
    “老师………………我……………”他对着空气,喃喃自语,最终化为一声长长的叹息。他知道,有些路,错过了那个时间点,就很难再回头了。他无法像那些年轻的学子一样,?下一切,轻装上阵。
    就在这时,秘书轻轻敲门进来,将一份文件夹放在他桌上:“张教授,这是今年博士招生面试的最终名单和评估报告,需要您做最终确认并签字。”
    张春泉收敛心神,坐回办公椅,翻开了文件夹。里面是十几份极其优秀的申请材料,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学子,其中不乏来自麻省、斯坦福、剑桥的佼佼者。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陌生的名字和照片。当看到几个明显是华裔,甚至直接来自中国大陆顶尖高校的申请者名字时,他的手指停顿了。这些年轻的面孔,眼神中充满了对科学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他无法亲身回去弥补遗憾,但他或许可以做点什么。
    他拿起笔,没有过多犹豫,在最终录取名单上,郑重地在那几个中国学生的名字后面,打上了勾。他的选择,并非完全基于学术评分,虽然他们的分数本就极高,而是带着一种他自己也说不清的愧疚。
    这样吧。”他将签好字的文件夹递给秘书,语气平静,内心却仿佛完成了一场无声的仪式。
    他知道,这微不足道,甚至可能无人知晓。
    但这或许是他此刻,唯一能做的,对自己内心,对那片遥远故土,一种沉默的、也是沉重的补偿。
    ......
    东南亚马来西亚。
    南洋的午后,阳光透过棕榈树叶的缝隙,在郭家宅邸的花园里洒下斑驳的光影。这座始建于殖民时期的白色庄园,此刻正笼罩在一片异样的肃穆之中。年近八旬的郭敬尧站在书房的落地窗前,手中把玩着一枚早已磨得光滑的
    乾隆通宝??这是曾祖父当年离乡时,怀中仅有的念想。
    “都到齐了?”他的声音苍老却依然沉稳。
    “父亲,人都已经在会议室等候了。“长子郭修文轻声回应,目光却不自觉地落在父亲书桌上那份摊开的文件????《破壁计划白皮书》。
    郭敬尧缓缓转身,夕阳的余晖为他镀上一层金边。他走过书架,手指轻轻抚过一套泛黄的《中山全集》,那是1925年祖父在新加坡创办华文学校时,特意从上海购置的珍本。
    会议室里,郭家三代二十余人正襟危坐。檀木长桌中央,一盆福建水仙静静绽放。
    “想必各位都已经知道,我前几日去了南都省城。“郭敬尧的声音在静谧的房间里响起,每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带回了这份计划书。“他举起手中的文件,指尖微微发颤。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的脸庞:长子修文沉稳持重,次子修武锐意进取,还有那些在欧美受过现代教育的孙辈们。他们中有人困惑,有人期待,更有人不以为然。
    “我知道,在你们有些人看来,这不过又是一次慈善捐款。“郭敬尧的声音突然提高,“但我要告诉你们,这是我们郭家的宿命,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承诺。”
    老人的眼神渐渐飘远,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
    “光绪二十三年,我们的曾祖父背着一个小小的行囊,在厦门港登上了开往槟城的货船。临行前,他跪在村口的榕树下,捧起一把黄土装进香囊。“郭敬尧的声音微微发颤,“那时他说:此去南洋,若得温饱,必返故乡。”
    然而,这个承诺,一等就是几代人。
    郭敬尧缓缓踱步到墙边,掀开一幅丝绸遮盖的地图。那是一张手绘的南洋华人支援抗战的路线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捐款渠道、物资转运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电报传到槟城时,祖父正在为新的橡胶园剪彩。”老人的手指轻抚着地图,“他当场撕碎了贺词,登上讲台高呼:华夏危急!‘”
    “那时的南洋华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援华浪潮。街头巷尾,卖云吞面的小贩捐出每天收入的一半;橡胶园里的割胶工,将积攒了半年的工钱悉数献出。祖父更是变卖了三处产业,通过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
    国难民总会”,将整整十辆卡车的药品送往西南大后方。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黄包车夫。“郭敬尧的眼眶微微发红,“他每天拉着车在槟城的大街小巷穿梭,收工后总会来到我们家门口,从怀里掏出一个还带着体温的铜板。”
    “1942年,日军铁蹄踏遍马来半岛,祖父因为积极援华而被列入通缉名单。全家被迫逃往丛林深处的种植园避难。即便在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祖父依然在茅草屋中坚持教导子女读《三字经》、写汉字。”
    “临终前,祖父把我叫到床前,交给我一把钥匙。“郭敬尧走向保险柜,取出一本已经发黄脆化的账本,“这是郭家所有的海外资产记录。他说:‘这些产业,终有一日要用于报效祖国。
    会议室里寂静无声,连最浮躁的年轻一代也都屏住了呼吸。
    郭敬尧的声音开始哽咽:“八十年代,当我终于有机会第一次回到福建老家时,带着的是祖父的遗像。我在那个已经破败的祖宅前,跪了整整一个下午。”
    他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一张老照片:一个瘦小的男孩站在槟城的码头,眺望着西北方向的海平面。
    “这是1939年的我。“郭敬尧轻声说,“那时我每天都会去码头,因为大人们说,从那里一直往北,就能回到中国。”
    长久的沉默在会议室里蔓延。窗外,南洋的晚霞正如火如荼地燃烧着,将整个天空染成一片红色。
    “现在,“郭敬尧缓缓站起身,目光如炬,“祖国需要突破科技壁垒,需要实现产业升级。那些西方人,以为还能像一百年前那样用枪炮让我们低头吗?不!这一次,我们要用智慧、用毅力,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双手,打破这
    道无形的墙!”
    他重重地拍在桌面上,震得那盆水仙微微颤动。
    “我决定,首批投入一百亿美金成立‘破壁基金。同时,在全球设立六个人才招募中心,用最好的条件,请回最顶尖的华人科学家。”
    “父亲!“次子修武忍不住站起来,“这几乎是我们流动资金的五成!集团正在进行的几个重大项目都会受到影响!”
    “那就暂停!”老人的声音不容置疑,“修武,你记住,钱可以再赚,但民族的机遇,稍纵即逝。”
    郭敬尧重新走回主位,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微微前倾:
    “孩子们,我们郭家在南洋奋斗了四代,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但这些财富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是让我们过上多么奢华的生活,而在于当历史再次来到十字路口时,我们有能力为民族,为祖国做出一点贡献。”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投向那片被晚霞浸染的天空,声音忽然变得轻柔:
    “曾祖父离乡时带走的那个香囊,我一直珍藏着。里面的泥土已经快要流失殆尽,但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却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让这棵漂泊了百年的相思树,把根系重新扎回祖国的土壤。”
    泪水,终于从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眼中滑落,滴在泛黄的账本上,晕开了一百年的乡愁。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女主播调教饲育 白亦篇 不灭武尊 谁让他玩游戏王的! 高武:从肝二郎神天赋开始变强 高武偏要修个仙 咒禁山海 以一龙之力打倒整个世界! 人在末世,我能联通现实 从机械猎人开始 问鼎青云:从退役功臣到权力之巅 我死后,妻子浪翻了 华娱:屁股坐正了吗?你就当导演 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幕后黑手:我的词条邪到发癫 往生堂营业中 让你代管废材班,怎么成武神殿了 晋末芳华 诸天:从时空商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