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44章大夥的小九九
依旧是李裕,毫不留情的用刘吉的论据,反过来驳了回去。
在他的论点当中,哪怕只是九十九分和九十八分的区别,可既然有区别,那就没有录取九十八分,而让九十九分名落孙山的道理。
然而,他的这番话说完之后,刘吉却顿时一笑,道。
「李尚书执掌铨选,最应明白的一点就是,我等是为国选材,所以事事处处,当从大局出发。
「诚然,哪怕只有分毫之差,也终究是有优劣之分,但身为朝廷大臣,若议科举便只议科举,
那便是有失职分。」
朱佑堂坐在上首,眼中不由露出一丝笑意。
所以说,刘吉卖力办事的时候,还是很得力的。
事实上,从刚刚李裕承认刘吉那套各省学子虽有差别,但只在分毫的时候,就注定他这场论辩已经输了。
「诸位当知,科举虽为抢才大典,但其对于朝廷来说,作用远远不局限于选拔人才这麽简单,
它还有安抚民心,保证地方稳定之用。」
「我大明有两京一十三省,各地固然文华有盛有弱,但都俱为大明百姓,科举对于他们来说,
是晋身官场的唯一正途,若是这道正途被堵死了,那麽,各地的暴乱造反,也就不远了。」
「所以,将现有的南北中榜制度,改为各省配额制度,才是真正的济世安民之策。」
说到底,刘吉的这个首辅不是白当的。
他的这一番话,将在场的众人都说的哑口无言。
的确,如果单纯从科举这一件事上出发,那麽,自然是以公平公正为首要。
但是,就像刘吉说的那样,身在中枢不能只着眼于一隅。
科举的公平的确重要,但是,如果是为了朝廷大局的稳定,也不是不能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
应该说,刘吉选择的这个切入点十分巧妙,
因为长久以来,四川,云贵等地,本来就各种暴乱频发,这当中原因十分复杂,不能说是由科举难度而起,但也确实是原因之一。
李裕也被刘吉的这番准备给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于是,他不由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其他几位尚书。
然而,除了他之外,其他人却基本都保持着沉默,
见此状况,李裕有些无奈,道:「陛下,臣仍是觉得,科举牵动天下士子,若要有所更动,必得小心谨慎,如今朝中事务繁杂,臣以为不妨待京察诸事结束之后,再商议此事不迟。」
从这番话便可看出,李裕其实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了,毕竟他一个人独臂难支。
这样重大的议题下,如果始终只有他一个人出面辩论,那显然是起不了什麽大用的。
这个时候李裕使出拖字诀,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罢了。
见此状况,朱佑橙也觉得有些奇怪。
他倒是想过这些朝中大臣会是支持或者反对,但是,却不曾想,他们竟像是商量好了一般,都个个静默不言。
虽然说,朱佑模可以就此当他们默认了直接下令,可说到底,这朝廷不是他一个人的朝廷。
若是这些大臣们心中各怀心思,阳奉阴违,到了最后还是会把事情办砸。
「诸卿都觉得此事可行否?倒不必只听李卿家和刘卿家二人在此辩驳。」
这话当中隐隐透出一丝不满之意,让在场的一众大臣都不由站直了身子。
他们心里当然也明白,自己不可能始终不表明态度。
相互对视了一眼之后,户部尚书李敏率先道:「陛下,臣以为刘首辅所言有理,科举不止是为国选材,更是为了地方稳定,北方学子相较于南方学子,才学上或许稍有劣势。」丶
「但是,北方学子往往品行坚毅,实际上在仕途当中,往往为朝廷办事更为得力,故而,臣以为重新划分配额,正是有利涉及之举。」
众人微微有些侧目,原因也很简单,李敏的这番话,其实从态度上来说,要比刘吉更加坚定。
当然,这并不意外,因为李敏是河南人,从分卷上来说,他也是北卷出身,所以,为北方学子说好话,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不过,让他们感到有些不明白的是,既然李敏态度这麽坚定,怎麽刚刚不见他出来说话。
但不论如何,李敏做了个开场,如果其他的大臣没有出面提出不同的意见的话,那麽场面可真的就要一边倒了。
于是,当下兵部尚书屠继续道:「陛下,臣以为李户部所言有些偏颇,南北士子人数众多,
南方士子中也有性情坚毅者,北方士子也必有性情软弱者,所谓品行性情各有不同,岂可因地域而分?反倒是才学文章,优劣一看便知。」
「何况,朝廷分卷制度运行多年,若大刀阔斧改革,恐令举子们人心惶惶,故而,臣以为应当稳步缓行,可以尝试分省配合,但应依托于原有的南北中卷细分,整体员额不宜大动,待施行几届之后,再视情状调整不迟。」
屠算是朱佑堂提拔上来的人,但是朝堂上的事,往往并不是这麽简单的,
到了阁部大臣这种层级,屠固然会感念朱佑堂的提拔恩情,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立场和政治观点。
当然,屠也明白,这件事是朱佑橙这个皇帝的想法,所以,他倒是也没有一概拒绝,反而想了个变通的法子,希望在原有的员额基础上,继续细分到各个省份。
客观来说,这个方案应该算是比较稳妥保守的方案,但是,这显然并不符合在场许多人的利益因此,在他说完之后,一向不怎麽说话的刑部尚书杜铭缓缓开口道。
「屠兵部此言差矣,既然要革新科举,如何能畏首畏尾?方才刘首辅也说了,四川,云贵等偏远之地,应在科举录取中多加倾斜,如此才能有利于这些地方的稳定,也更能收拢民心。」
「故而,在我看来,此次改革科举,应有侧重,对于原本属于中卷的四川,云贵之地,应该多加员额,使当地举子有更多进身之阶,而原本属于南卷的举子,既是出身文华繁盛之地,便当是优中选优,应在总配额上予以减少,但可在一甲二甲的名额当中稍加放宽。」
「至于原本属于北卷的举子,则只需稍加调整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