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25章相谈甚欢(第1/2页)
等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便见老者返回,身后还跟着一个穿着青色长衫、年纪与王明远相仿的学子。
那学子见到王明远,拱手笑道:“可是长安府王明远王师弟?山长正在‘百泉轩’处理公务,命我前来引路。师弟请随我来。”
“有劳师兄。”王明远还礼,然后回头示意王大牛和狗娃拿起礼物跟上。
进入书院,更是别有洞天。
亭台楼阁,回廊曲折,庭院深深,处处可见参天古木,石刻碑文随处可见,学术气息极为浓厚。
偶尔有学子匆匆而过,皆衣着素净,神态专注。
狗娃和王大牛大气都不敢出,小心翼翼地跟着,生怕脚步声重了,惊扰了这份宁静。
引路的书生似乎看出他们的拘谨,温和地笑了笑:“不必紧张,山长为人最是随和。”
穿过几重院落,来到一处较为僻静的院落,院门上悬着“百泉轩”的匾额。
院内有一小池,泉水淙淙,几尾锦鲤游弋其间,显得格外清幽。
引路学子在书房外站定,轻声禀报:“山长,王公子到了。”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温和却不失清朗的声音。
王明远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襟,率先走了进去。王大牛和狗娃提着礼物,紧跟其后。
书房内陈设简单,却处处透着雅致。
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堆满了书籍,一张宽大的书案上,笔墨纸砚井然有序,旁边还摊开着几卷书册。
一个穿着青色直缀、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睿智的中年文士正从书案后站起身,面带微笑地看向他们。
王明远只看了一眼,便心中一定——此人眉宇间与柳教谕确有七分相像,只是气质少了些许柳教谕的沧桑,多了几分书院山长的儒雅与威仪。
他不敢怠慢,上前一步,躬身便欲行大礼:“学生王明远,拜见柳山长!”
柳山长却快步上前,一把托住了他的胳膊,力道恰到好处,既阻止了他下拜,又不显得失礼。
他的笑容真诚了许多:“明远贤侄,不必多礼!快请起!”
他打量着王明远,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早就听家父多次提及贤侄,赞你天资颖悟,心性纯良,更难得是务实肯学。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恳切:“更何况,暻儿那孩子调皮,若非贤侄当日舍身相救,后果不堪设想。这份恩情,柳某一直铭记于心,本当是我谢你才对,怎能再受你的大礼?”
王明远连忙道:“山长言重了!当日情形,任谁遇见都会出手相助。教谕更于学生有授业解惑之恩,学生万万不敢当得山长如此。”
“诶,一码归一码。”柳山长摆摆手,示意他不必谦逊,目光转向他身后的王大牛和狗娃,以及他们手中提着的礼物,“这两位是?”
王明远忙介绍道:“回山长,这是学生的长兄王明心(王大牛),这是侄儿王心恒(狗娃)。此次路途遥远,家中父母不放心,特让兄长护送学生前来。侄儿年纪小,便让学生带在身边,也好做个伴,长长见识。”
王大牛赶紧放下礼物,学着王明远的样子笨拙地拱手:“见、见过山长!”
狗娃也有样学样,声音响亮:“见过山长爷爷!”
柳山长被狗娃这声“爷爷”叫得微微一怔,随即失笑:“好,好,不必多礼。一路辛苦,快请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5章相谈甚欢(第2/2页)
众人分主宾落座,有仆役奉上清茶。
柳山长这才看向那些礼物,笑道:“贤侄来便来了,何必如此破费?”
王明远起身,将茶叶礼盒和装着土产的包袱奉上,诚恳道:“山长,学生家中清寒,并无长物。些许家乡土产,是家母与嫂嫂亲手所制,这茯茶亦是友人作坊新制,特带来请您尝尝鲜,聊表心意,绝非什么贵重之物,还望山长莫要嫌弃。”
他特意点明是“家乡土产”、“亲手所制”、“新制”,既表明了心意,又淡化了价值,以免对方推拒。
柳山长闻言,果然笑容更真切了几分。
他先是好奇地打开那个精致的茶叶礼盒,看到里面压得紧实、金花璀璨的茯茶砖,拿到近前仔细闻了闻,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哦?这是咱们西北特产的茯茶?金花茂盛,菌香独特,品相极佳!这在湘江府我都未曾见过有店铺售卖,我也好多年没有喝过了,贤侄有心了!”
接着,王明远又解开那个包袱,柳山长一眼便看到了里面金黄的玉米碜子、油亮的腊肉腊肠、红润的柿饼蜜枣,脸上的笑容更是抑制不住,尤其是看到玉米碜子和柿饼时,竟下意识地咽了下口水,虽然动作极快,但王明远看得分明。
“好!好!都是好东西!”柳山长抚掌笑道,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欢喜,“不瞒贤侄,柳某虽久居湘江,却独好西北这口粗粮风味,这玉米碜子熬粥,最是暖胃暖心!还有这腊味,一看就是地道的西北风味!这柿饼和蜜枣我也是许久未曾尝到了!这些可比那华而不实的礼物更合我心意!贤侄这份礼,真是送到我心坎里了!”
他这话说得毫不掩饰,透着读书人难得的直率与真性情。
王明远心中暗喜,知道自己这步棋走对了,忙道:“山长喜欢就好。”
礼物合心意,又是父亲极力推崇的晚辈,还对自己儿子有恩,柳山长的心情显然极好。
他吩咐仆役将礼物仔细收好,便不再拘礼,与王明远畅谈起来。
从长安府的风土人情,问到柳教谕的近况,又聊及学问经义,甚至对王明远那篇关于蝗灾的策论也略有耳闻,问了几句其中的见解。
王明远回答得不卑不亢,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时刻注意着分寸,言辞谦逊,每每引经据典,都能切中要害。
而且他总能恰到好处地接话,或倾听,或发表一两句精妙的见解,一时间气氛愉悦,引得柳山长谈兴更浓,眼中赞赏之色愈浓。
谈到兴头上,柳山长甚至拍着王明远的肩膀,感慨道:“可惜贤侄年纪尚轻,否则定要与你煮酒论道,畅谈三日!”
一旁的王大牛和狗娃听得云里雾里,但见柳山长开怀大笑,不断拍着王明远的肩膀,也知道相谈甚欢,两人便也跟着咧嘴傻笑,书房里的气氛融洽无比。
柳山长平日给人的印象多是严肃寡言,今日却似打开了话匣子,从学问聊到书院趣事,又从书院趣事聊到自家那个调皮捣蛋的儿子柳暻,抱怨中带着宠溺。
王明远则恰到好处地表示理解,或温言宽慰,或巧妙引导话题,让柳山长说得更加尽兴,这都是这段时间跟随师父崔知府学到的本事。
聊了足有一个多时辰,茶水都添了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