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24章拜见柳山长(第1/2页)
近一个月的舟车劳顿,水路陆路交替,今日总算到了目的地。
他们并未急着立刻去岳麓书院,而是先来到了湘江府城,在镖头介绍的离书院不算太远的一家干净客栈住了下来。
大哥王大牛这会忙着和镖头结算最后的尾款,狗娃则和工人一起将那几个沉甸甸的箱子搬到客栈。
一切收拾妥当后,狗娃踮着脚尖四下张望,眼睛不够用似的,嘴里不住地惊叹:“三叔,这地方比长安城还热闹!你看那楼,有好几层啊,真高!还有那桥!”
王明远也感同身受,放眼望去,湘江府水系发达,码头众多,船只鳞次栉比,桅杆如林,脚夫吆喝着号子,搬运着各色货物,一派欣欣向荣的感觉。
不过暂时也无心欣赏,找来店小二要了点热水,三人舒舒服服洗了个热水澡,洗去一身疲乏,又饱餐了一顿本地特色的饭菜。
一路上舟车劳顿,狗娃几乎是头沾枕头就鼾声如雷。
王大牛和王明远却还强撑着精神,就着油灯,将明日要用的拜帖和礼品又仔细核对了一遍。
毕竟即将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王明远心中虽有期待,更多的却是谨慎。
师父崔知府的教诲言犹在耳,岳麓书院乃天下文枢之一,规矩大,能人多,所以要注意的地方也很多。
次日一早,湘江府的清晨,是被江上的雾气和码头的喧嚣一同唤醒的。
王明远站在客栈二楼的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逐渐增多的人流。
不同于长安府的厚重沉稳,也不同于沿途其他州府的或繁忙或萧索,湘江府给人一种湿润而灵动的感觉。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水汽和一种说不清的草木清香,远处隐约可见起伏的山峦轮廓。
吃完早饭,他便吩咐道:“狗娃,你去街上,寻一家好些的礼品铺子,买几个清雅些的木制礼盒来,大小都要,中等和小的多要些。”
“好嘞,三叔!”狗娃一听有任务,立刻来了精神,一溜烟跑了。
王大牛问:“三郎,咱不是从家里带了特产吗?还买盒子做啥?”
王明远解释道:“大哥,送礼讲究个心意,也讲究个门面。咱们那茯茶,用油纸包着直接送,显得粗糙。用合适的礼盒装起来,看着郑重,收礼的人心里也舒坦。给山长和重要人物的,用大盒;日后与同窗交往,送些小茶砖,用小盒,方便也体面。”
王大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还是你们读书人想得周到。”
没多久,狗娃就抱着一堆摞在一起的木盒子回来了,有原木色的,有刷了漆的,看着确实雅致。
王明远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
三人回到房间,将带来的茯茶小心地分装。
给未见面的师兄和柳山长的那份,他挑了两个最大的木盒,分别装了足足五斤品相最好的茯茶,金花茂盛,香气醇厚。
又另外准备了几个稍小但依旧体面的大盒,分量稍减,以备不时之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4章拜见柳山长(第2/2页)
其余的半斤、一斤装的小茶砖,则分别放入小号礼盒中,整整装了几十个。
“三叔,这得送多少人啊?”狗娃看着一排小盒子,咋舌道。
“初来乍到,与同窗师长打交道,这些是小小心意,不算什么。”王明远一边封盒,一边道,“礼数周到些,总没错。”
装好茶叶,他又将特意从老家带来的土特产整理出来。
玉米碜子、玉米面用干净的布袋分装好;自家晒的柿饼、做的蜜枣用油纸包得整齐;还有娘亲赵氏和刘大嫂特意熏制的腊肉、腊肠,虽然一路奔波,但保存得当,依旧油光发亮,散发着独特的咸香。
给柳山长的礼,他斟酌了很久。
从柳教谕那里,以及柳暻那小娃娃无意中透露的话里,他了解到这位柳山长与柳教谕性子很像,不喜奢华,更重实用和心意,而且这柿饼和蜜枣还有玉米碜子都是柳暻那小娃娃透露出来父亲极为爱吃的。
这些东西,王明远都是很早就做好了功夫。
送金银珠宝那是自讨没趣,送些华而不实的摆件更是落了下乘。
反倒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吃食用品,尤其是来自千里之外的西北、带着浓浓家乡气息的东西,更能投其所好。
这并非贿赂,而是一种尊重和心意表达,是师父崔知府潜移默化教导他的“人情练达”的一部分。
礼不在贵重,在于是否用心,是否能送到对方心坎上。
一切准备好后,三人雇了辆马车,带着礼物,出城往岳麓山方向而去。
马车驶出喧闹的城区,沿着一条青石板路前行,两侧绿意渐浓,山势起伏。
远远地,便能看到一片灰瓦白墙的建筑群,依山而建,掩映在苍翠的古木之中,飞檐翘角,气度森然。
与地动损毁前的长安书院古朴庄严不同,岳麓书院更添了几分山水灵秀之气,清幽静谧,唯有风声、鸟鸣和隐约传来的诵读书声,让人不由自主地便肃然起敬。
“这书院……真漂亮!”王大牛忍不住赞叹,声音都不自觉地压低了些。
马车在山门外的牌坊处停下。
三人下了车,抬头望去,“岳麓书院”四个遒劲大字高悬其上,历经风雨,自有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王明远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靛蓝色细布直裰,确保衣着整洁,神色从容。
他让王大牛和狗娃在原地稍候,自己率先走向山门旁的一处门房。
门房外坐着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正捧着个小茶壶眯着眼喝茶。
王明远上前几步,拱手行礼,语气恭敬:“老丈请了,学生王明远,自长安府而来,特来拜谒柳山长。这是学生的名帖和山长家中长辈的亲笔书信,烦请老丈通传一声。”
说着,他将早已准备好的名帖和柳教谕的亲笔信递了过去。
老者接过名帖和信,简单核对了下,点了点头,便进去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