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晚上,杨平坐在书房宽大舒适的椅子上,桌上的茶杯杯口白气袅袅。
他心里清楚,“土办法”只是权宜之计,绝不能成为常态。科研不能永远靠手搓肩扛。
真正的出路,是建立一套真正独立自主的研发体系??从基础设备到技术路径,都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依赖别人的工具和标准,在相安无事时看似便利;一旦触及核心利益,对方会毫不犹豫地掐断供给。所谓的“契约精神”,在利益面前薄如窗纸。
他嘴角掠过一丝极淡的弧度。那不是轻蔑,而是俯瞰棋局时的冷静。
资本巨头的逻辑很直白:控制科研“基础设施”,就能扼住创新的喉咙。这是摆在明处的阴谋。而现在,杨平要用自己的阴谋,去破解他们的阳谋。
“前辈们能在戈壁滩上用算盘敲出两弹一星”,从零搭建属于自己的平台,让核心技术在自己的土壤里迭代。如今我们手握国产设备,有初具规模的人工智能,理论基础也已验证??条件好了何止百倍?难道要因为几瓶酶、
几台仪器,就停下脚步?”
这个信念,如基石般深植他心底。
若不是这次“软封锁”,他或许不会如此迫切地推动体系自建。如今,危机反而成了催化剂。他的目标已不仅是研发新型免疫佐剂??一个更宏大的蓝图正在他心中铺开:他要借此机会,对整个药物研发的平台与体系进行根本
性重构,打造一套不依赖任何单一外部供应链的独立研发生态。
这意味着,从靶点发现、分子设计、活性筛选、工艺开发到初步评估,整个流程都必须被重新审视、解构、再融合。他必须用现有或许不完美的国产设备、试剂与算力,结合南都医大数字医学中心正在成长的人工智能,走出
一条前所未有的路。
这无疑是艰巨的挑战,涉及海量试错、优化与系统集成。在现实中,这需要难以估量的时间与资源,失败的风险如影随形。
但杨平拥有别人没有的底牌??系统空间。在那里,时间以远超现实的速度流动。没有物资限制,没有设备瓶颈,只有纯粹的逻辑推演、模拟构建与无限试错的自由。
杨平意念微动,进入系统空间实验室。
国产设备相对便宜很多,杨平动用“积蓄”购买国产高端显微镜、光谱仪、色谱系统等设备用于模拟实验,它们的精度、稳定性或许略逊一筹,数据噪音也更明显,但能用就行。
系统面板本身就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它的磅礴算力等待调遣,但是杨平将它的算力限制在与南都医大数字医学中心的算力相当,这样更贴近现实。
“第一步,重构分子设计。”
现实中,何子健依赖的商业化蛋白质模拟软件已被阻断。在这里,杨平直接调用超级计算机的底层算法,将空间导向理论与全新的免疫激活模型深度融合,搭建专属的AI驱动蛋白质设计模块。他摒弃现有软件的框架束缚,将
物理规律、化学约束,以及生物结构原理,编码为AI能理解并优化的目标函数。
无数蛋白质骨架、侧链构象、电荷分布与亲疏水模式在虚拟空间中飞速生成、折叠、评估、淘汰、再优化.......AI在系统空间算力的加持下,以惊人效率学习如何设计出符合杨平苛刻要求的“蛋白质增强子”。这不再是简单模仿
自然,而是在精准引导下的创造性“从头设计”。
“设计完成,如何验证与筛选?”
现实中,王超急需的微量蛋白互作检测设备已被卡住。在这里,杨平开始探索替代路径。
他模拟刘阳正在攻关的自研酶促反应体系,将设计出的虚拟蛋白质序列,代入由国产通用酶优化后的克隆与表达流程。他精细调控缓冲液成分、温度、离子强度、反应时间......在系统空间内,他能瞬间完成现实中需数日乃至
数周的条件摸索。
表达出的虚拟蛋白质,随即被送入基于国产光谱、色谱设备改造的高通量特性分析平台。杨平并非简单使用设备默认功能,而是在模拟中对其进行“深度改造”??优化光学路径、开发新型信号处理算法以压制背景噪音、采购
微流控芯片以提升并行处理能力......他在系统空间组装一件件量身定制的“利器”,虽单件性能或不及进口顶尖,但尚可完成实验。
针对蛋白互作检测,他放弃了那台被封锁的专用设备,转而模拟构建王超正在尝试的“自制装置”终极版??利用国产激光器、光电倍增管与自制微腔,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原理,组合成一种超灵敏微型生物传感器。在无数次
模拟中,他优化探针固定方法、样品流速、信号采集策略与降噪核心,硬是将这“拼凑”之作,在系统空间中提升至能检测皮摩尔级别相互作用的惊人灵敏度。
“活性筛选与风险评估又如何破局?”
楚晓晓面临的流式细胞仪panel困境,在系统空间中被另辟蹊径。杨平不再执着于复杂多色panel,转而专注于开发基于关键生物标志物与AI图像识别的智能筛选体系。
他模拟使用最基础的抗体标记细胞,利用经算法增强的国产高速成像系统捕获细胞图像,随后交由AI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其从相对简化的荧光信号模式与细胞形态中,精准识别出具备目标免疫激活特性的细胞亚群。此法绕开
了对高端流式设备与复杂panel的依赖,将难题转化为数据与算法问题。
更进一步,杨平开始尝试利用实验体评估设计分子的活性与潜在毒性,减少对后期动物实验的完全依赖,加速筛选流程。
系统空间内,时光飞逝。
杨平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总建筑师,持续搭建、测试、推翻,重构。他将一个个看似天方夜谭的“野路子”构想,置于此地进行极限推演与优化,筛选出最具可行性的技术路径,并将它们无缝编织入一个统一的、智能化的自主研
发平台。
该平台以AI驱动设计为核心引擎,以经算法增强与创造性改造的国产设备为执行臂膀,以智能图像识别与微生理系统为新型筛选利器,构成了从“概念”到“候选分子”的完整闭环。
过程绝非坦途。模拟失败司空见惯,国产设备的性能天花板、AI模型的偏差,模块间的接口冲突......困难接踵而至。但在系统空间近乎无限的时间资源与杨平超越常人的洞察力之下,每一个障碍都被细致剖析、拆解,并最终
寻得破解之道。
系统空间内,杨平已完成了相当于外界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密集研发与体系构建。
晨曦初露,杨平缓缓睁眼,现实躯体的疲惫感袭来,但他的眼神却清澈如水,闪烁着掌控全局的从容。
他走到书桌前,开启电脑,开始将系统空间中已验证的、现阶段可实施的优化方案与崭新技术路径快速整理成文。这些并非空想,而是历经海量模拟验证,具备高度可行性的具体技术指南。
他为何子健准备了新型AI蛋白质设计参数集与优化算法核心要点,巧妙绕开了被封锁的商业软件。
他为王超绘制了微型化生物传感器的精细化改进蓝图与核心信号处理方向。
他为楚晓晓撰写了基于AI图像识别的流式替代方案详细流程与模型训练数据规范。
他为刘阳细化了自研酶表达纯化工艺的关键控制节点与活性提升策略。
他甚至为蒋季同草拟了国内替代试剂设备的优先筛选清单及基于实战的性能评估标准,这些标准源于他在系统空间中对国产物料特性的深刻洞察。
这些文档,凝聚着他在系统空间中无数次试错与智慧的结晶,如同一张张精准的导航图,为在现实中摸索前行的五人小组指明了方向,极大降低了试错成本,加速了前行步伐。
邮件发送完毕,杨平再次端起保温杯,轻呷一口已凉的茶。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渐次苏醒的城市,眼中充满坚定的力量与沉静的期待。
“当依赖的平台倾覆时,属于自己的平台是唯一的出路。这不仅是一场技术攻坚战,更是一场关乎科研自主权的决战。”
他深信,凭借系统空间的独特优势,依托团队被激发的创造力,借助南都医大日益强大的计算资源,以及国内逐步完善的产业链支撑,他必将成功构筑起这座自主创新的平台,跨越封锁的鸿沟,抵达成功的彼岸。
而这套于逆境中涅?重生的研发体系,其深远价值,或将远超那款新型佐剂本身,成为未来更多突破性研究的基石。
一个平台建立后,他对科研的影响是持久,几十年甚至用百年来计算。
有了这套通过无数试错总结出来的初步方案,剩下的是如何实。硬件设备,他交给锐行医疗去构建供应链;软件系统,则由今非昔比的南都医大数字医学中心负责设计。
当然,这套方案可能还会有很多不足,但是这不重要,只要迈出第一步,迟早可以实现目标。
不管如何,这次他决定玩一把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