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313章 论战?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徐公的意思是说.”
    张允修也不在意旁人的反应,则是瞪大眼睛,厉声质问着说道。
    “这天下的农夫农妇,日日在田地里头辛勤劳作,忍受烈日暴晒,这般苦便是理所应当?
    何故唯有士绅大夫,能在书斋里头整日附庸风雅,贫苦百姓便只能干些腌臜低贱之事?
    这是哪朝哪代的道理?又是哪位圣人教授给徐公的!”
    一时间全场哗然,你徐阶不是说儒道么?不是讲“仁者爱人”么?那贫苦百姓算什么,若是要贫苦百姓忍受饥寒交迫,你这儒学之道从根子上便是错的。
    “以农为本还是以民为本,这是个问题。”
    在一处包厢之中,永宁公主朱尧媖歪着脑袋,通过千里镜探查剧院中央的一举一动,嘴里不由得喃喃自语说道。
    旁边的侍女刘婉儿急得直跺脚:“诶呀~公主殿下说好的你看一会儿我看一会儿,你如何不讲道理,该到奴婢看了。”
    朱尧媖颇为嫌弃地看了一眼小侍女:“天底下也就你这个做奴婢的,成天跟主子抢东西。”
    嘴上是这样说,可朱尧媖还是将千里镜递给了小侍女。
    “谢殿下!”
    刘婉儿接过这千里镜,连忙对准眼睛朝着舞台中央看去。
    眼见着徐阶面容有些不太好看,张允修脸色带着一股子怒意,小侍女不由得心花怒放起来。
    “赢了赢了!张掌卫事他要赢了!”
    朱尧媖无奈瞥了一眼对方,提醒着说道。
    “这才哪儿跟哪儿,想要徐子升这阁老低头,想要说服天下读书人,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正如永宁公主所料的一般,剧院内不少人对于张允修此番言论充满异议,那些读书人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纷纷大声对于张允修喝斥。
    “此乃曲解圣人之言!”
    “士农工商各司其职,此乃亘古不变之至理!”
    “照他这么说,孔夫子朱夫子也是不对的了?”
    可人群之中,有一人见此场景竟然身子都有些不住地打摆子。
    书童袁文炜颇有些无奈:“先生,您这又是何故,张允修此番不是在强词夺理么?明明说得是以农为本,他非要曲解成以民为本,若是乡野小民纷纷都不种田地,那这天下还不乱了套?”
    李贽身子激动得仍旧在发抖,看向张允修的眼神里头何止是羡慕,他当即怒斥说道。
    “黄口小儿,你懂个屁的天下之理!便是要以民为本,以民为本他便是对了,以农为本才是本末倒置!
    《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些个士大夫当了官之后,将此间至理忘得一干二净!
    如今张士元这才是正本清源!
    孔夫子又如何?皇帝又如何?哈哈哈哈~天下乃是天下人之天下~哈哈哈哈~
    老夫恨不得今日站在台上,与那徐老匹夫对辩的乃是自己!”
    袁文炜连连摇头,心里头只觉得,要不然自己还是换个师父算了,这般下去功名考不上,还得将小命给搭进去!
    徐阶连连摇头,他养气功夫极好,不一会儿脸上怒意便已然消散,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士元此言,实在是有失偏颇。”
    徐阶正襟危坐,犹如一名老先生一般,扫视在场众人。
    “昔日孔孟周游列国,讲得乃是‘有教无类’的道理,朱夫子设账讲学,说得乃是‘格物致知’的道理,可从未说过要将农夫农妇拒之门外,反倒是希望天下人皆是能够明是非,知礼仪”
    徐阶目光渐渐变得锐利起来:“如今乡间百姓大多是目不识丁,因此而生活困苦,此非道理不愿眷顾,乃是朝廷教化未能抵达。
    若能使教化通达,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又怎能归咎于道理本身?”
    说话间,徐阶缓缓起身,朝着士绅以及读书人的方向微微一躬身,语气增添了几分诚恳。
    “而士绅大夫便是做的教化天下之努力,他们于书斋中琢磨,修订蒙学教材,制定乡约制度,甚至捐田设塾,不正是以己身之力以填补教化之缺!!!”
    一石激起千层浪。
    徐阶这番话太具有感染力了,引得不少读书人都热血沸腾起来。
    “徐公说得太好了,这便是我读书人之功也!”
    “将圣贤之道理传播万民,自然能使得百姓摆脱劳作之苦!”
    “这便是圣人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啊!”
    “真不愧是徐子升啊~”
    户部尚书张学颜躲在人群之中毫不起眼,发出一阵阵无奈感慨。
    “这一番道理下来,天下读书人心之向往,恐怕今后西山的阻力会强上不少.”
    工部尚书曾省吾有些担忧地说道:“徐子升本就是能言善辩,又多出来不少阅历,士元他思维确实灵巧,可终究是少了太多年岁,西山又皆是务实之理,此番实在是.”
    徐阶一番漂亮的论述发出,在场内的几乎所有读书人皆是认同之至,张允修基本上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了。
    “恩府.”申时行看了一眼张居正,似乎在寻求帮助一般。
    后者微微叹了一口气,将目光凝聚在果盘里头的黄瓜上头,悠悠然说道。
    “想来还有后手。”
    申时行紧皱眉头,不知张居正所说是他自己的后手,还是张允修的后手。
    “张士元!!!”
    李贽在人群里头暴跳如雷的模样,有些恨铁不成钢。
    “老夫给予尔之计策为何不用?怎会这般一退再退,让那老匹夫占据了先机!”
    书童袁文炜则是无奈,他摊开手说道:“先生何故这般,张士元败了很奇怪么?先生该不会觉得,他能够赢吧?”
    此言一出,李贽更加生气了,他不管不顾的样子。
    “别拦着老夫,老夫要将那徐阶骂得狗血淋头!让他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新学,真正的科学之理!”
    徐阶盯着沉默不语的张允修,嘴角不免露出一丝微笑。
    “士元何故久久不语,畅所欲言即可,若是还有些问题,老夫亦可为汝解答。”
    此番话语不可谓不狂妄!
    便连不少在场之人听得,都不由得怒气冲冲。
    徐阶这意思,二人看起来不像是相互争辩之人,反倒是张允修在请教他了。
    张允修对于这种嘲讽早就免疫了,他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说道。
    “徐公说有教无类?说格物致知?”
    徐阶背着手:“此乃圣贤之理。”
    “既是圣贤之理,那我倒要问问徐公,何故背离格物致知之真义,曲解圣贤教化之初心?!”
    张允修的话掷地有声。
    “您所宣扬之儒道,可教授过平民百姓如何种好田地,可告诉百姓遇到灾年该如何自救?可让说过织机断了线该如何接?”
    徐阶徒然变色,脸上已然有了些怒意,他眉头拧成个川字。
    “士元,莫要在此胡搅蛮缠了,教化是引民向道,不是教些末流之营生!”
    “末流营生?”
    张允修不可置信的模样,他往前走了两步,注意到场内那些面红耳赤的读书人,那些普通百姓脸上,或是愤怒,或是眼带期许,或是低头不敢看的。
    他眼神越发坚定地说道。
    “徐公可知,去岁河南大旱,有位老秀才揣着尔等讲学之经义,以教化之名前去一县劝农,说什么‘人人仁义则甘霖至’,让农户们日日诵读,结果村子里头饿死了十几口人!
    倒是邻村有位老农,从未读过书,凭着昔日经验,于山脚处挖出水渠,引来山泉水,才护住了村内人之性命!”
    徐阶皱眉说道:“张士元!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徐公所言之末流,正是百姓们能够生存下去的道理,将农学发扬光大,则地里物产愈加丰富,将工学越发精进,则工具事半功倍,穷究事物之理,方能令百姓之生活越发蒸蒸日上。”
    张允修紧紧盯着徐阶,眸子里头亮得吓人。
    “朱夫子说‘格物致知’,乃是要‘穷事物之理’,阳明先生所言之‘心学’,乃是要‘知行合一’。
    那老农大字不识,却能通过平日里观察,践行知行合一,落到了实处。
    可那秀才,饱读诗书,将圣人的道理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何为真正的‘格物致知’,何其可笑也!”
    徐阶针锋相对:“此乃个例,岂能一言以蔽之!”
    “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张允修毫不客气地说道。
    “彼可管中窥豹也!”
    “强词夺理!”徐阶饶是养气功夫再好,也忍不住身子发颤,他本是有备而来,却不知道张允修辩驳的角度如此新奇。
    以往儒士讲会,无非是围绕着经史子集,开口闭口便是“朱夫子”“阳明先生”,可谁能想到,张允修这小子竟然将大字不识的老农牵扯进来。
    这不符合常理啊!
    可偏偏徐阶还不能以此来辩驳,因为他不敢当着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指责普通百姓。
    一时间,整个剧场似乎都安静了下来,都屏息凝神,看着张允修到底有怎样一番论述。
    张允修的声音洪亮,不断在西山剧院里头回响起来。
    他步步紧逼,一点点靠近了徐阶,一字一句地说道。
    “阳明先生说‘心即理’,徐公心里怀着是什么理?天下读书人心里怀着又是什么理?乃是功名利禄,还是荣华富贵?”
    “孔夫子在陈绝粮之时,尚且与弟子们一同开采野菜,他教授弟子们‘仁者爱人’,便是要弟子们兼济天下,便是阳明先生所言之‘于事磨练’。可尔等今日之教化,有几分遵从孔夫子、朱夫子、阳明先生?”
    “皆是曲解歪解!读书人们宁愿抱着古书编写乡约条文,也不愿到田里看看农户之艰苦,不愿设身处地去想象,农事到底是何物?”
    “徐公说士绅捐田设塾是补教化之缺,可我所见皆是士绅囤货居奇,借着朝廷给予之优待,几近盘剥之能事!
    百姓们流离失所,卖儿卖女,忍饥挨饿,这便是徐公口中之教化么??!”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综]废太子穿越记 我成神不是为了去死的 道姑小王妃 貂珰 不小心与嫡姐换亲后 在全A男团中假装Alpha 我在虫族监狱写 太荒吞天诀 大荒剑帝 精灵团宠只想躺平 神医毒妃:阁主他嗜我如命 小巷原来那么长 致你【校园1v3h】 床上热 小叔(H) 假千金错撩真少爷(1v2,兄弟丼) 今天毁灭世界了吗? 科技帝国从穿越三体开始 天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