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218章遇倭杀倭,直至戚部全部阵亡或倭畜全部伏法
数日后,台州城西三十里。
一百马夫牵着两百匹滇马缓缓前行。滇马上的毡布袋鼓鼓囊囊,里面满载着上等苏杭丝绸。
上等丝绸在大明都是硬通货,何况海外?
据说,嘉靖中期以西巴尼亚的某位子爵派遣八艘大帆船前来东方。船队在倭国停靠,购买了四千匹来自大明的走私丝绸。
船队的指挥者很有经验。没有将四千匹丝绸装在一条船上,而是分别装在了八艘大帆船上,每艘船装载五百匹。
在回国途中,他们遭遇了一场大风暴,八艘大帆船有七艘沉没。
按理说,八艘船沉七艘,高价买来的四千匹丝绸只剩下了五百匹达到巴塞隆纳港。那位子爵应该赔得亲妈都不认。
然而并没有。
子爵出售了五百匹丝绸。扣除损失七艘大帆船的成本,竟还有两倍的利润。
大明丝绸在欧洲是等同于黄金一般的存在。那些在宫廷中随地大小便的欧洲大小「贵族」,将丝绸视为身份和尊严的象徵。
当然,在欧洲同样畅销的,还有大明的茶叶丶瓷器等等一切货品。
正是欧洲人对大明商品的强大需求,造就了大明走私商人——倭寇——欧洲远洋船队这一整个商业链条。
但倭寇天生就是活畜生,自古以来都是道德下水道丶文明地花板。他们认为抢比买要来钱快。
于是这帮活畜生自永乐年间起就在沿海小规模抢掠,到了嘉靖朝发展为大规模的倭乱。
言归正传。
为首的马夫头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了一群穿着奇怪衣服,手持火铳刀枪弓箭的人。
其中一个为首的好似头上扣着一个锅盖,锅盖上还带着两只牛角,手里还拿着一个大嗦了蜜(军团配扇)。
马夫头一声大喊:「不好!有倭寇!乡亲们快炮啊!」
之前林十三交待过他们,遇见倭寇立马逃跑,不要在意马背上的货物。
倭寇果然是活畜生。手无寸铁的马夫们已经丢下了马和货。即便大明最卑劣的强盗抢掠的目的也只是求财,而非害命。
倭寇却是以杀人为乐。
这股倭寇大约有五百人,为首的头目名叫高藤一郎。
高藤一郎原本只是个倭国的足轻,即炮灰兵。来到大明烧杀抢掠让他成了手下有五百人的海盗头。
这厮竟学着倭国藩主丶大名的样子,给自己造了把军团配扇。
只见这小八嘎一挥军团配扇,命令道:「火铳丶弓箭,射杀!」
「砰砰砰」丶「嗖嗖嗖」铳子和箭矢飞向手无寸铁的马夫们,十几名运气不好的马夫被当场射杀。
高藤一郎领着一众倭寇冲到两百匹滇马这边。他心急的用倭刀划开了油毡袋。
油毡袋中当即滑出五匹崭新的苏杭丝绸。
高藤一郎大喜过望:「吆西!克莫急嘎一!」
再划开滇马另一侧的油毡袋,里面依旧是上等丝绸。
小八嘎们纷纷划开其馀滇马上的油毡布袋,全部都是上等丝绸!
这两千匹丝绸,足够高藤一郎在倭国圈一块小小的地,建个鼻屎大小的城当个领主。
高藤一郎兴奋的两眼放光:「我早就跟诸君说过,随我来大明抢掠,财富大大滴!」
一名小八嘎问:「高藤君,还要追击那些明国人嘛?」
高藤一郎果断道:「不,立即带着这批丝绸回沿海去,登船回国!诸君,只要这批丝绸顺利运回国,我们就都是有钱人啦!」
五百多小八嘎果断退到台州沿海,上了三艘八番船。
高藤一郎没有高兴多久。
他们登船不久,便遇上了大倭寇三上坂虎的船队。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砂砾。
三上坂虎下令拦截了高藤一郎的三艘船,要求上船检查。
这一检查不要紧,他们竟发现高藤一郎的座船上竟载着两千匹苏杭上等丝绸!
三上坂虎将高藤一郎抓了起来,一通拷打。最终拷打出了结果,这批丝绸并非跟大明走私商人购买的。而是在台州附近抢掠所得。
三上坂虎在倭国是个战败失去领地的小藩主。
他正经是有一批家老丶年寄丶奉行丶藩头的。他立即召集他们议事。
三上坂虎道:「高藤那个走了运的蠢货,竟不费吹灰之力从台州附近抢到了两千匹上等丝绸。诸君怎麽看?」
家老小川早大尻首先发言:「这说明我们购买的情报是真实的。这两千匹上等丝绸就是证据。」
「明国的确要跟佛郎机人在台州进行大宗贸易。」
三上手下的年寄——君岛吞白附和:「没错。我们在浙东几个府的耳目也传来消息。说最近有几千匹矮马运送大量货物去台州。」
三上坂虎手下的第一猛将,黑肤阿卡道:「主上,我们不要再观望了!登陆台州吧!全军出击!价值四百万两白银的财富就是我们的了!」
小川早大尻却提出了反对意见:「据我所知,南京城里的北条浩二是个王八蛋,竟将这条重要情报转卖给了十几股势力。」
「他们一样会在台州登陆。到那时,我们将与他们陷入混战!」
君道吞白献计:「不如凭藉主上的威信,召集他们商议,结成同盟,共同抢掠。等抢掠成功后,我们在海上凭藉强大的舰队,逼迫他们吐出这批货。」
三上阪虎连呼:「吆西!吆西!吆西!」
不得不说,这三上阪虎在倭寇中的确有几分势力。虽比不了当年的汪直,也算个瘠薄人物。
一群倭寇在舟山川湖岛上开了个畜生大会。
这群畜生最后商定,共同登陆台州抢劫。抢劫成功后按照兵力分配战利品。
大明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传入倭国已有多年,被文化低地的倭国奉为「天下第一兵书」。
这帮八嘎还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之计。
他们将泊船点选在了象山海口,再从奉化东南的西凤岭登陆,兵峰直指宁海北。这只是虚晃一枪而已,他们的真正目标是台州。
嘉靖四十年四月十九,倭寇两万八千馀人在奉化西凤岭登陆。
这是浙江沿海全部大倭寇们的主力。剩下没资格登陆分台州那张大饼的几十股小倭寇,有大约一万人。
只要将这两万八千人全歼,浙江一省的倭患就能够彻底平定。
且说林十三已经执行完了滇马策,他没有回南京,而是去了杭州城。
浙直总督府。
胡宗宪和徐渭丶林十三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
胡宗宪道:「倭寇与我们玩上了兵法。还知道声东击西了!幸亏诱饵是我们抛出的,我们知道他们的真实目的。」
「不然还真上了他们的当。」
林十三问:「戚将军那边准备如何应对?在台州以逸待劳嘛?」
徐渭在一旁道:「不。戚将军准备与倭寇虚与委蛇,带领戚部主力前往宁海,做出中计导致台州空虚的样子来。」
「待到倭寇放下戒心,扑向台州时。戚部会回师台州。戚部军报中的原话是『至台州,遇倭杀倭,直至戚部全部阵亡或倭畜全部伏法为止』!」
林十三赞叹了一声:「好气魄!」
胡宗宪从地图前走开,他对徐渭说:「给我找一本文成公的《传习录》来。我要闭门读书。无重要军报,任何人不得进我的书房。」
胡宗宪花了数年时间,给戚继光创造了全部打胜仗的条件。接下来,胡宗宪将会将指挥权完全下放给戚继光。
全看戚继光的了!
徐渭和林十三离开了书房,来到客厅喝茶闲聊。
徐渭是狂士,说话直来直去:「此番若一切顺利,浙江沿海倭寇主力被歼。剩下的小股倭寇不足为虑。」
「大倭寇全死在台州,小倭寇们可能会转而袭扰福建。不过那不足为虑,将倭寇全部荡平不过只在一两年内。」
「一两年后,倭患彻底平定之日,便是胡宗宪戴枷进京受死之时!」
林十三却道:「不会的。若倭患平定,胡部堂是抗倭的第一大功臣。即便严党垮台,皇爷也一准会留用胡部堂。」
徐渭苦笑一声:「我教你三句话。第一句话:不要低估文人的无耻。」
「第二句话:不要低估百姓的愚昧。」
「第三句话:不要低估朝堂的残酷。」
「平定倭患后,朝堂上容不下功臣胡宗宪。朝廷里的那些大人物,只需要一个罪官胡宗宪!」
「唉,我最佩服汝贞的一点,就是他能为了百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知道平倭后他必死,还一门心思全放在平倭上。」
「汝贞对我说过。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价值。他活在世上的唯一价值便是替大明平定东南倭患!」
徐渭一席话可谓是振聋发聩。
林十三大受震撼却一言不发。
说什麽呢?
这是什麽样的朝廷啊!真心为国尽忠的忠臣丶能臣,却难逃身陷不测之地的结局。
党争倾轧,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这样的朝廷,这麽多忠臣良将保它有什麽用?
片刻后,林十三劝慰自己:或许,那些忠臣良将保的不是朽烂的朝廷,而是大明的黎民众生!
自倭寇四月十九登陆,整整五日,胡宗宪没有踏出书房门半步。只由家仆每日三次入内,送白粥咸菜,更换恭桶。
四月二十三,宁海。戚部大营。
倭寇的临时营地就在十里之外。
戚继光率部返回台州途中,偶然遇到了这股三千人规模的倭寇。双方乾脆安营扎寨,准备就地开战。
戚继光召集手下三千将士训话。他用手指向倭寇营地的方向:「诸位,倭寇就在那里!」
自此之后「倭寇就在那里」成了戚家军最简短丶最有效也最隆重的战前动员。
一直到戚继光死后数年,这句话还在鸭绿江畔回响,直冲长白山定的云霄间。自然,这些都是后话。
两日之后,一匹快马冲入了杭州城。
快马上的红翎信使高喊:「大捷!大捷!宁海大捷啦!」
红翎信使一直纵马飞奔到了浙直总督府。
胡宗宪正在书房内一遍又一遍的读着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就在此时,他听到了一声高喊:「宁海大捷!」
胡宗宪推开了门。只见浙直总督衙门的数百名属官丶书吏跪成了一片。
徐渭高声道:「禀胡部堂。宁海传来捷报。本月二十三,戚部回师途中于宁海遭遇倭寇本多尚隆部,全歼本多尚隆部倭寇三千馀人!」
林十三敏锐的发现,听到捷报胡宗宪的脸上没有丝毫兴奋之色。
胡宗宪焦急的问徐渭:「伤亡呢?戚部折损了多少人?」
登陆倭寇两万八,戚部却只有三千。宁海之战虽胜了,但若惨胜与败也没什麽区别。
徐渭答道:「禀胡部堂。戚部战死两人,重伤四人。」
胡宗宪惊愕万分,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还是林十三眼疾手快,扶住了胡宗宪。
胡宗宪问:「多少?再说一遍!」
徐渭语气中难掩兴奋:「戚部战死两人,重伤四人。」
戚继光以及他统帅的戚部浙兵,是华夏战争史中战损比天花板丶战胜率天花板。
战损比方面,戚部经常打出一比一百的恐怖数字。
战胜率方面,自戚继光在义乌招兵建军后,十几年水陆大小百馀战,未尝一败。
放在整个华夏史中,戚继光作为一名将领都是炸裂的存在。
言归正传。胡宗宪晕了过去。
数年夜以继日的操劳,让他患上了肝阳上亢丶血气不稳之症。名义李时珍对胡宗宪的病都束手无策。
林十三赶忙又是掐人中,又是给他喂水。
胡宗宪缓了过来:「再说一遍,戚部伤亡?」
林十三在一旁道:「我的胡部堂,戚部首战告捷,战死两人,重伤四人,全歼三千倭寇!」
胡宗宪赞叹了一声:「戚继光,真乃神将也!」
接下来的日子里,捷报一个又一个传来。
桃渚大捷!
健跳大捷!
新河大捷!
花街大捷!
大田大捷!
丽水大捷!
处州大捷!
上峰领大捷!
戚部在台州附近九战九捷,史称「台州大捷」!
嘉靖四十年,五月十五。红翎信使的报捷声再次响彻杭州城。
登陆台州的两万八千倭寇,被歼两万五千人,残敌退回海上又遇卢镗丶唐尧臣水师截击。落水淹死无算。
万世之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