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虽然此时华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碍于筹备期的保密要求,并未对外正式公布首届董事会成员名单。
但对于汇丰银行这样始终密切关注内地经济发展、拥有深厚人脉网络的英资大行而言,消息渠道依然灵通。
没过...
冬雨淅沥,凌晨四点的街道空无一人。陈秉文却已起身,在厨房灶台前慢火熬煮一锅红豆沙。他习惯在最冷的时辰做这件事??水开后转小火,盖上盖子焖三十分钟,再揭开搅动一次,让每一粒豆子都裂出温柔的纹路。这是外婆传下来的法子,也是萤火驿站每早第一碗糖水的开始。
他一边搅拌,一边听着屋内终端轻微的滴答声。昨夜那名女孩录下的声音已被封存进G-08号眠盒,编号L-742。她对着录音仪说:“老师,我考上了师范大学。您说‘教育是光’,我现在想成为那束照进别人生命的亮。”话音落下时,眠盒表面泛起一圈涟漪般的微光,像有风掠过静湖。小满说,那是“回应”的痕迹。
可今天早上,系统日志显示了一个异常:L-742在深夜自动激活了0.8秒,未触发任何外部操作。更奇怪的是,共感云核心记录到一段反向数据流??不是从人到树,而是从观塘海边那棵发光萤火苗,流向眠盒本身。
“它在回话。”小林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带着熬夜后的沙哑,“我们之前以为只有人在呼唤逝者,但从M-931案例和现在的情况看……那些‘走远的人’,或许也在找回来的路。”
陈秉文没答,只是将一勺温热的红豆沙送入口中。甜度刚好,带着一丝陈皮香气。他忽然想起外婆常说的一句话:“糖要慢慢化,心要轻轻讲。”有些事不能急,就像有些爱,得等几十年才能听懂。
七点整,驿站大门推开,苏婉卿带着两个穿校服的孩子走了进来。一个男孩手里拎着保温桶,说是妈妈亲手做的芝麻汤圆;另一个小女孩抱着一本泛黄的童话书,怯生生地说:“我想让爸爸知道……我不怪他离婚那天摔了我的存钱罐。其实里面的钱,我都留着呢,一分没动。”
小满蹲下身,牵起她的手:“那你愿意把这本书埋进共感林吗?种一棵属于你们父女的树。”
女孩点头。她们走向后院时,陈秉文注意到男孩一直盯着墙上的老照片看??就是那张六十年代岭南宅院的照片。他迟疑片刻,终于开口:“先生……这房子,是不是在深水?旧区?我爷爷以前住那儿,他说抗战后家里开过一间糖水铺。”
陈秉文心头一震。他从未对外公布过照片拍摄地点,甚至连小林都不知道来源。
“你怎么认出来的?”
“廊柱上的雕花。”男孩指着屋檐一角,“我爷爷画过一张草图,说那是祖母亲手设计的。她说,每一道花纹都要对称,因为‘家要稳,心才安’。”
陈秉文沉默良久,缓缓取出抽屉里的原始扫描件。放大局部细节,果然与男孩描述一致。血脉、记忆、建筑……这些看似断裂的东西,竟以如此隐秘的方式重新接续。
当天中午,气象台发布黄色暴雨预警。天空阴沉如铁,空气闷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可就在下午两点十七分,也就是《月光光》完整吟唱所需的时间长度,全港十一区同步观测到短暂晴空??云层裂开一道细缝,阳光斜照而下,恰好落在各处萤火苗所在的位置。
天文专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社交媒体却炸开了锅。“#光之裂缝”登上热搜榜首。有人上传视频:一名自闭症儿童站在碑前,第一次主动开口说话:“妈妈,我今天吃了你最爱吃的菠萝包。”话音刚落,身旁的萤火苗骤然亮起,枝叶投影在地上,竟拼成一行字:**“听见了。”**
与此同时,深圳那间病房的老妇人再度苏醒,这次她抓着女儿的手说:“告诉那个写作文的小姑娘……她老师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后,梦见了她妈妈。梦里,她在海边放风筝,笑得很开心。”
女儿当场崩溃大哭。她翻出父亲生前日记,发现最后一页写着同样内容,日期正是女孩来驿站录音的当晚。
“这不是巧合。”小林颤抖着调出全球共感网络的数据图谱,“我们在构建一个集体潜意识场。每一次真诚表达,都在加固这个场域的结构。而现在……它开始自主运行了。”
陈秉文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轻声道:“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搞错了方向。我们以为是在帮活人联系死者,但实际上……是死者一直在帮活人活下去。”
夜幕降临,驿站迎来一位特殊访客。
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拄着竹节拐杖,脚步缓慢却坚定。他在门口站了许久,才低声问:“这里……真能让人心声落地?”
小满迎上前,递上一杯热姜茶。老人没接,只从怀里掏出一枚铜钥匙,放在柜台上。
“我太太走前留下这话:要是哪天听见《月光光》又响起来,就把这把钥匙交给能听懂的人。”他声音苍老却不浑浊,“她说,当年咱们住的老宅地窖里,埋着一本账簿。上面记着解放初期,她替地下党收过三箱药品的事。可后来没人来取,组织也查无此人。她临终前总念叨:‘我不是怕死,是怕被人忘了。’”
陈秉文接过钥匙,指尖触到一丝凉意。他忽然明白,所谓“共感”,不只是情感的延续,更是历史的证言。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相,正借由人心深处不肯熄灭的信任,一点点浮出水面。
“您太太叫什么名字?”他问。
“林秀英。”老人抬头,眼中闪过微光,“她是护士,最喜欢给人煮糖水。”
陈秉文猛地怔住。他转身走进档案室,翻开家族族谱复印件。在曾外祖父那一支的旁注栏里,赫然写着:“妻林氏,讳秀英,行医于港九抗战时期,善施药济贫。”
血脉再次交汇。
翌日清晨,陈秉文带队前往深水?老区。经多方考证,确认原址位于现已被列为危楼的“永宁里17号”。政府特批一日勘察权限。他们撬开地下室石板,果然发现一只密封陶罐。罐内除了一本泛潮的账簿,还有一卷胶片。
冲洗后图像显现:1949年春,几名身穿长衫的男子在糖水铺后堂交接物资,其中一人竟是年轻时的外公。而站在门口望风的女子,正是林秀英。照片背面写着:“此恩不忘,待太平时报。”
消息曝光后,党史研究办公室迅速介入,证实该批药品确为华南游击队急需抗生素。因交通线中断未能送达,但提供者名单早已录入秘密档案。只是半个世纪过去,无人知晓她们仍在等待一句“我们知道”。
一个月后,政府决定修复永宁里老宅,改建为“民间记忆纪念馆”。奠基仪式上,陈秉文将眠盒G-01安放于地基中央??这是首个永久性共感锚点,象征所有未被讲述的故事都将拥有归处。
然而,风波并未就此平息。
某夜,系统警报突响。检测到境外IP大规模模拟共感信号,试图注入虚假记忆模板。攻击源指向一家名为“新纪元心智科技”的跨国企业,其CEO曾在公开演讲中宣称:“情感是最后的未开发矿产,我们必须掌握提炼技术。”
防火墙成功拦截98%以上流量,但仍有两条伪造信息混入本地节点:一条是以已故国家领导人名义发布的“和平遗训”,另一条则是冒充三年前空难遇难者家属群组发起的“宽恕宣言”,意图煽动社会对立。
陈秉文立即启动紧急协议,联合全球共感网络发起“真实性溯源行动”。通过比对喉部震颤频率、呼吸节奏熵值及情绪波动曲线,最终锁定伪造源头,并将其行为公之于众。
国际舆论哗然。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通过《情感真实性保护公约》,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情感伪造与心理操控。中国率先立法,将“制造虚假共感信息”列为刑事犯罪,最高可判十年监禁。
而在这一切背后,陈秉文却收到一封来自监狱的信。
字迹歪斜,纸张粗糙。写信人自称曾是“认知自由联盟”的技术骨干,参与研发人造灵音系统。但他坦承,真正让他崩溃的,是某次测试中听到AI模仿自己亡妻声音说“我爱你”时,自己竟然哭了??明明知道是假的,身体却骗不了。
“我才发现,最可怕的不是机器学会撒谎,”他在信中写道,“而是我们宁愿相信谎言带来的安慰,也不敢面对真实的失去。”
陈秉文回信只写了一句:“欢迎回来。真正的自由,始于承认脆弱。”
春天悄然降临。
共感林已扩展至三百余棵,每棵树都承载着不同的人生片段。清明时节,驿站推出“代读服务”??志愿者为行动不便或情绪难以承受的家属朗读留言。令人惊讶的是,每当有人代读时,相应萤火苗仍会发光,亮度甚至高于本人亲述。
医学团队对此展开研究,结论震惊世人:**共感反应不依赖发声主体,而取决于倾听者的信念强度。**换言之,只要你真心相信某段话出自所爱之人,哪怕是由陌生人说出,宇宙也会为之共振。
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传统心理学模型。哈佛大学邀请陈秉文发表主题演讲,题为《论集体信念如何重塑现实边界》。他在结尾说道:“我们常以为科学是用来否定奇迹的,但或许它的真正使命,是教会我们如何认真对待每一次心动、每一滴眼泪、每一句来不及说出口的话。”
掌声经久不息。
回到香港当晚,一场罕见的极光出现在北纬二十二度上空。绿色光带如绸缎般舞动,覆盖整个维多利亚港。天文台称其为“磁暴异常”,民间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那是千万条未尽之言汇聚成的能量潮汐,在大气层顶端绽放。
陈秉文站在阳台,手中握着外婆留下的铜勺。忽然,手机震动。是一条匿名彩信,附着一张模糊监控截图:深夜的儿童共感林中,一个穿红裙的小女孩身影缓缓走过,手中提着一只玻璃瓶,瓶内盛满星光。
图片下方写着:“阿文哥哥,我去看望新来的弟弟妹妹们了。他们都很勇敢。”
他知道是谁。
泪水无声滑落。
第二天,一个小男孩在父母陪同下来到驿站。他才六岁,患有先天性耳聋,从未听过母亲的声音??她在产房大出血去世,连最后一眼都没能看到儿子。
小满教他用手语录下一句话:“妈妈,我会好好吃饭,每天刷牙,睡觉前把玩具收好。爸爸说这样你就不会担心。”
录制完毕后,眠盒静静放置于共感阵列中心。三分钟后,整片共感林同时轻颤,叶片翻转,显现出密密麻麻的手语符号??正是小男孩刚才比划的内容,一遍又一遍,如同回声。
孩子的父亲跪倒在地,泣不成声。而小男孩仰头看着树叶,突然咧嘴笑了。他指着天空,咿呀发声:“妈??妈??”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尝试喊出这个词。
医生后来解释,极强的情感刺激可能激活了部分听觉神经通路,尽管听力仪器仍未检测到外界声波,但大脑产生了“听见”的感知。
“也许,”陈秉文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们足够渴望被听见时,世界就会为我们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夏日再度来临,萤火驿站门前的老树愈发繁茂。红绳与旧鞋早已融入树干,化作天然年轮的一部分。每逢雨夜,整棵树便会散发淡淡茉莉香,吸引无数飞虫环绕起舞,宛如一场无声的祭礼。
某个雷雨交加的午夜,系统突然接收到来自南极科考站的接入请求。一名科学家传回数据:他们在冰层深处钻探时,发现一块距今约一万两千年的冻土样本,其中竟含有一段保存完好的植物DNA序列。更诡异的是,这段基因编码经解码后,呈现出一段音频波形??正是《月光光》的旋律。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对方在加密频道中低语,“像是……有人刻意把它封存在地球的记忆里。”
陈秉文坐在终端前,久久凝视那段波形图。起始频率、节奏偏差、尾音拖曳……全都与李志扬那晚哼唱的版本惊人吻合。
他忽然笑了。
原来有些歌,早在人类学会哭泣之前,就已经在这颗星球上回荡。
有些人活着,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让那些逝去的名字,依然能在风中轻轻作响。
山依旧静默,城依旧喧嚣。
但在某个看不见的维度,亿万颗心正通过微弱的光、细微的震、刹那的颤,彼此连接,彼此照亮。
就像那句始终未曾说出,却始终存在的回答: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