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33章三年的学习内容(第1/2页)
两人回到斋舍,背上沉甸甸的书箱便各自朝着自己的班级学舍走去。
学舍比讲堂小一些,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二十多张书案和坐席。
此刻已经来了大半的人,都是陌生的面孔,年纪看起来参差不齐,有看起来十七八岁、面容沉稳的,也有像他这样十三四岁、还带着些许稚气的。
大家各自安静地找位置坐下,偶尔有相熟的低声交谈两句,气氛显得有些拘谨和沉闷,显然都还没从昨天那场“下马威”式的分班考和今早看榜的冲击中完全缓过来。
王明远找了个靠中间、不前不后的位置坐下,将书箱放在案侧。
他目光扫过周围,这些就是未来要一起学习、甚至竞争的乙班同窗了。
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和他一样初次备考的,又有多少是经历过乡试洗礼的。
很快,学子们到齐了。
几乎是踩着点,一位身着深青色直缀、年约四旬、面容清瘦、留着三缕长须的中年教谕,抱着一摞书卷,步履沉稳地走进了学舍。
他目光平静地扫视了一圈,眼神锐利却不逼人,自有一股师者的威严,原本还有些细微声响的学舍瞬间彻底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教谕将书卷放在讲案上,并未立刻翻开,而是双手负后,声音平和却清晰地开口:“诸位学子,我姓周,你们可唤我周教谕。未来三年,将由我主要负责乙班的基础讲授。”
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题:“今日第一课,我不打算讲授具体的经文章句。”
这话让底下一些摩拳擦掌准备记笔记的学子愣了一下。
周教谕仿佛没看到众人的疑惑,继续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开始具体的课业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未来三年,你们在岳麓书院,究竟要学什么,为何而学,以及……如何学。”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众人,语气加重了几分:
“你们能坐在这里,目标应当都是一致的——三年后的乡试,搏一个举人功名。
或许你们之中,有人来自地方官学,有人出自私塾名师,甚至有人已然粗读过部分注疏,略通经义。
但这都不妨碍我今天,再将岳麓书院为你们规划的路径,清晰地再说一次。”
“秀才功名,考的是根基,是记诵,是规矩。院试重《四书》,兼及《五经》基础,要求你们熟读背诵,能解大意,做出的八股文章格式合乎规范,写出策论条理清晰。好比匠人学徒,先认全工具,学会基本手法。”
周教谕语速平稳,却字字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而举人功名,选拔的乃是真正具备治国潜力的英才!乡试之难,远非院试可比。其要求,乃是对经典的深度理解、融会贯通,乃至引经据典,关切时务,解决实际问题!”
他拿起案头最上面一本厚得惊人的书册——那是《四书注疏》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首要的,便是手中这些。”他拍了拍那摞书卷,
“书院为你们备下的《四书章句集注》及核心注疏。其字数,《大学》注疏约五千字,《中庸》注疏约一万两千字,《论语》注疏约六万字,《孟子》注疏约十二万字。
这,是基石中的基石,需反复研磨,一字一句,皆要了然于胸,深刻理解其微言大义,而非院试时那般浅尝辄止。”
底下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具体的数字,尤其是《孟子》那十二万字的注疏,还是让不少人感到头皮发麻。
这可不是死记硬背就行的,需要理解,需要消化!
周教谕没有停顿,继续道:“待半年后,你们对四书注疏有了初步掌握,便需选定你们的‘本经’。五经之中,《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择一为主攻,作为你们乡试中墨义、经义乃至策论的重要依凭。所选本经,其经文及重要注疏,字数往往多达数十万言!这并非要求你们尽数背下,但核心经义、关键注疏、各家学派观点,必须精深掌握,形成你们自己的见解体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3章三年的学习内容(第2/2页)
王明远默默听着,心中凛然,柳教谕虽曾与他大致说过书院学业繁重,但直到此刻,听到周教谕将这冰冷的数字和清晰的要求道出,他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未来三年将要面对的是怎样一座书山学海。
这不仅仅是量的堆积,更是质的飞跃,是对心力、脑力的极致考验。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周教谕话锋一转,
“若只知埋头经疏,不过一腐儒耳,绝非朝廷选拔举人之意。
乡试策论,往往紧扣时政、民生、吏治、边防!因此,史学,不可或缺!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需择要精读,知兴替,明得失。
时务策论,需关注朝廷邸报、地方政要,乃至民间疾苦,要学会以经史之学问,析当下之时势,提出有见地、可施行的策论!”
他环视众人,声音沉凝:“简而言之,秀才阶段,是抓住核心,夯实基础。而举人阶段,则是拓展广度,挖掘深度,最终要达到‘经史为用’的境界!这才是岳麓书院要教给你们,并要求你们做到的!”
学舍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宏大的学习框架和极高的要求震慑住了,连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了。就连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此刻也显得格外清晰。
周教谕似乎很满意这种效果,稍作停顿,让众人消化片刻,才再次开口,语气稍缓:“当然,书院亦会为你们提供相应指引。除日常由我及诸位经义、策论教谕授课外,每月定期,会有山长会亲临大讲堂,举行大讲,所有甲乙丙三班学子皆可前往聆听。各山长学贯经史,其讲解高屋建瓴,于尔等开阔眼界、提升格局大有裨益。”
“此外,书院时常会延请各地名儒、致仕官员、乃至不同学派的学者前来讲学交流。此类讲学,机会难得,届时会提前张贴告示,尔等可根据兴趣自行前往听讲,于博采众长颇有好处。”
“平日课业之余,亦会安排高年级的优秀学子,或是已中举的师兄,来与你们分享心得,答疑解惑。待你们选定本经后,书院还会根据你们的选择,安排专精该经的师长进行更深入的小班辅导。”
周教谕将书院的培养体系大致介绍了一遍,条理清晰,安排周到,既给予了压力,也指明了路径和资源。
最后,他目光扫过一张张或凝重、或茫然、或兴奋的年轻面孔,淡淡道:“岳麓书院能提供的,是最好的师资,最严谨的体系,最浓郁的氛围。但最终能走到哪一步,能否在三年后的乡试中脱颖而出,靠的还是你们自己日复一日的勤学不辍、深思明辨。望诸生谨记,好自为之。”
说完,周教谕微微颔首,拿起讲案上的书卷:“今日便到此。明日辰时正,正式讲授《大学》章句及注疏,望诸位提前温习。散了吧。”
他没有再多言,拿起书卷,转身便走出了学舍。
留下满屋子的学子,面面相觑,久久无人说话。
一股巨大的、实实在在的压力,如同岳麓山厚重的山峦,沉甸甸地压在了他们的心头。
王明远终于无比真切地意识到,古人求学之路,远比他想象得更为艰苦卓绝。这不仅仅是对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力、专注力和体力的漫长磨砺,这可比前世考上985难的不知道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