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51章择定本经,大儒要来?(第1/2页)
接下来的几天,张文涛身体好转后,李茂便和他开始全力奔波铺面之事。
但确实如意料中那样一般,阻力颇多,王明远最终还是写了信,让狗娃送到了季师兄的府上。
得到季师兄的帮助,情况很快就大为改观。
最终,在季师兄派来的老管家“不经意”的陪同下,李茂他们以相对公道的价格,在一条人流尚可、靠近书院学子常去的城内街市地段,定下了一个不大但还算规整的铺面。
来自长安的茶货也不出所料很快到了湘江府,于是,万事俱备,就只等店铺装修开业了。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学业上的压力却从未减轻。
岳麓书院的课业日益繁重,经义注疏越挖越深,策论题目越发刁钻务实,六艺课程也占去不少精力。
这日午后,他终于收到了来自长安的两封书信。一封是柳教谕的,另一封则是师父崔知府的。
这两封信的内容,都指向了同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科举本经的选择,也是他上次写信中着重提到需要两位建议的。
王明远其实自己也早已反复思量过此事,结合自身情况和大雍科举的现状,他内心已隐隐有所倾向。
大雍科举,选择《诗经》作为本经的考生最多,约占四成。《诗经》文辞优美,发挥空间大,易出彩,但也竞争极其惨烈,需要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背诵功底。
选择《易经》和《尚书》的次之,合计约占五成。《易经》玄奥,重在哲理思辨;《尚书》重在训诂考据和历史掌故,这两经都需要下死功夫钻研。
而选择《礼记》和《春秋》的考生最少,加起来也不过一成。《礼记》制度繁琐,《春秋》微言大义,需要极强的逻辑分析和史料驾驭能力,主要是因为这两本所需要参考学习的其他名著比于其他三本,更是多了好几倍。所以极为枯燥艰苦,常人难以坚持。
但王明远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他因为前世经历的影响,思维偏重逻辑和务实,文学上的浪漫发散并非最强项。
死记硬背他不怕,但和那些自幼浸-淫诗书的江南才子比拼《诗经》,他并无绝对把握,《易经》的玄奥哲理也非他所长。
反倒是《尚书》和《春秋》,更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对历史事件的洞察评判,这更契合他的思维模式。
尤其是《春秋》,看似只是编年史记录,实则字字褒贬,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政治理念和道德评判,非常考验考生的史识和论辩能力。
而那两封信,虽角度不同,却殊途同归,都将建议指向了《春秋》!
这与王明远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
选择冷门且难度极高的《春秋》,意味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啃下最硬的骨头。
为何说《春秋》难?
因为《春秋》不光要学习本经,还要额外学习三传及注疏(左氏、公羊、谷梁等传注)合计约196.85万字,所学内容更是《诗经》14.27倍,《尚书》的2.71倍,《周易》的4.35倍,和《礼记》相近。
但一旦学有所成,便极易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在众多选择热门经书的考生中显得卓尔不群,更容易获得考官的青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1章择定本经,大儒要来?(第2/2页)
“果然……还是《春秋》。”王明远放下信纸,长长吁了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之色。
这条路注定艰难,但无疑是最适合他的道路。
就在王明远刚刚确定本经,准备沉心苦读之时,书院里突然传出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引得所有学子都沸腾了起来!
这日午后,周教谕刚讲完课,并未立刻宣布散学,而是面色凝重又带着一丝罕见的激动,扫视着堂下众学子,缓缓开口:“肃静!有一要事告知诸位。”
讲堂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周教谕身上。
“据书院所得消息,”周教谕的声音清晰地在安静的讲堂内回荡,“致仕归乡的当朝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周文正周大人,不日将莅临我岳麓书院!”
“周太傅?”底下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抽气声!
周老太傅!那可是真正名动天下、桃李满朝堂的人物!
历经三朝,曾任帝师,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虽已致仕归养,但其在士林中的声望和影响力,依旧无人能及!
周教谕待底下稍稍安静,继续道:“周老大人年事已高,此次乃是念及乡谊,顺路至书院稍作盘桓,或会于下月举行一二次大讲。此乃千载难逢之机遇!尔等务必珍惜!”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按书院旧例,凡有大儒名士莅临,诸生皆需撰文一篇,题材不限,经义、策论、诗赋皆可,字数不必过多,重在言之有物,彰显我岳麓学子之风骨才学。书院诸位教谕将择优遴选,呈予贵客阅览。若文章能入周老法眼,得其片言只语点评,乃至召见垂询……尔等当知这意味着什么!”
这话如同点燃了干柴,所有学子的眼睛瞬间都亮得吓人!
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步登天的可能!
即便不能被收为弟子,哪怕只是得到周老太傅的一句夸奖,也足以让一个学子声名鹊起,在未来的科举仕途上获得难以想象的助力!
虽然周教谕也暗示周老年事已高,早已不再收徒,但万一呢?万一自己的文章惊才绝艳,打动了老人家呢?
就算没有万一,能被这样一位泰斗级的人物看到自己的文章,本身就是莫大的荣耀和资本!
顷刻间,整个乙班都弥漫开一种极度兴奋、紧张、摩拳擦掌的气氛,方才下课的慵懒一扫而空,每个人腰杆都挺得笔直,眼神灼灼,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篇能改变命运的文章。
王明远的心也忍不住怦怦跳了起来,周太傅的大名,他早已如雷贯耳,这可是真正活在传说里的人物!能亲眼见到,聆听教诲,已是幸事。若能得其青睐……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虽然自知文章在藏龙卧虎的岳麓书院并非顶尖,想要被选中的几率微乎其微,但面对这样的机会,谁能不心动?谁能不全力以赴?
难!但……难就不做了吗?
王明远握了握拳。无论如何,这是一次机会,一次检验自己学业、开阔眼界的机会。他必须全力以赴,写出自己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至于结果,尽人事,听天命。
他看着周围已然陷入狂热状态的同窗们,仿佛已经听到了无声的战鼓在岳麓山上擂响。